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龍峒的歷史背景 孔廟
2011/01/23 22:13:54瀏覽469|回應0|推薦0

大龍峒的歷史背景  孔廟

       臺北市孔廟的創建,肇始於清光緒年間,臺灣北部設置臺北府,當府城於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動工後,隨即在城內南門內建造文武廟,兩座廟皆座北朝南,文廟在左,武廟在右,這即是臺北府的孔廟。

   臺北府孔廟初建時,由當時臺北知府陳星聚督工,在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完成了大成殿、儀門與崇聖祠。第二年,再由臺北士紳提議募捐,再建造禮門、義路、櫺星門、泮池與萬仞宮牆,到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才完成竣工,形成頗具規模的孔廟。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臺灣割讓給日本,第二年日軍進佔臺灣,日軍進駐 臺北孔廟,至聖先師及先賢牌位多被損毀,禮器與樂器亦遺失,建築物逐漸遭到荒廢,而祭孔典禮也停止了。

  至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日人為建立日語學校,乃拆除孔廟,並利用其址建造第一高等女學校。不久,再於日語學校之內建一小閣,重雕至聖先師及諸賢之牌位奉祀,每年的孔子誕辰,由學校師生致祭。

     民國十四年(西元1925年)元月,臺北士紳黃贊鈞、陳培根、辜顯榮等人再磋商,邀請官紳商賈二百多人集會,議決建廟規模及募款辦法。土地與經費解決之後,其次就要聘請設計師。

  當時,臺灣沒有興建孔廟的經驗,所以擬聘請唐山師父來建造。早先於民國九年(西元1920年)時,泉州名匠王益順受聘請他擔任臺北孔廟的總工程師,擔任設計與建造的工作。 我們今天所見的 臺北孔廟,可說是很典型的閩南式建築。

  臺北孔廟開工時,聘鄭孝廉伯嶼勘察風水,定南北方位,民國十六年(西元1927年)興工,十七年(西元1928年)四月舉行大成殿上樑典禮。而儀門亦興工。到民國十八年(西元1929年),大成殿落成。十九年(西元1930年),崇聖祠、儀門及東西兩廡亦告成,而新雕的聖賢牌位亦完成。

  當大成殿、儀門、崇聖祠三大殿與東廡、西廡落成之後,因捐款頓挫,財政拮据,興建工事暫告中止。到了民國二十四年(西元1935年),臺北士紳黃贊鈞及辜顯榮等人又倡議復工,再行勸募。於是再採購材料,招聘工匠續建。但此時原來的設計師王益順已經回泉州逝世,續建的工事乃另聘 臺灣本地的匠師來完成。先築櫺星門,再建禮門、義路、黌門、泮宮、泮池及萬仞宮牆。至民國二十八年(西元1939年),全部告竣,形成今天所見的宏整規模。總計前後募款兩次,計費二十六萬多元,總面積達四千一百六十八坪,建築面積佔一千六百坪

  啟用數年後,因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勒令廢止中國古式的祭典,禮樂改用日式靖國神社之神樂。不久後,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臺灣即光復了。
    
 臺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祭典暫停,到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官民為了恢復孔誕祭典。至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這座由民間所捐獻建造之 臺北孔廟由初建時功勞者後裔辜振甫與陳錫慶代表全體捐獻者呈獻給國家。經行政院核交臺北市政府接管,並於民國六十一年(西元一九七二年)七月,正式成立 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隸屬民政局。

引用自  台北市孔廟  http://www.ct.taipei.gov.tw/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eng&aid=48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