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6 23:34:19瀏覽691|回應0|推薦6 | |
日前媒體刊登兩則重要新聞都跟陸客有關,一則是「大陸杭州、武漢直飛花蓮的定期航班啟動」;另一條則是刊在全國版的「陸客來台觀光團人數單日首度破萬」。等於啟發了我們該認真思考花蓮航空站未來願景。
這兩則新聞正好凸顯了一個事實:即西部航站流量人次成長非常火旺,遠遠超過東部的花蓮、台東航站。最近,台北松山機場實踐馬總統的「黃金四角」航線,主要是經由「政策引導」所致,試問馬總統,花蓮機場呢? 然而,前任交通部民航局花蓮航空站主任孫翼中,告訴筆者一個驚人統計,花蓮航空站於51年5月16日啟用,於民國86年間(在陸客未開放的年代)創下高達180萬人次高峰,卻在98年僅有25萬人次,竟跌到谷底。 回想去年初,筆者在擔任聯合報記者期間,接受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所研究生為其論文的訪談,她提問:「您覺得花蓮縣目前觀光發展如何?」;當時我不假思索回答:「雖然不能馬上好,但套句馬總統說的,可以漸漸好」。主要原因,花蓮在交通便捷和安全上,仍待中央和地方同心攜手克服。 筆者舉民國99年10月間蘇花公路豪雨風災中斷為例,造成400多名遊客受困、陸客20餘人失蹤,在聯合報系撰寫多篇特稿,點出這場災難不但嚴重打擊花蓮觀光產業,更是衝擊到台灣國際觀光名聲,就連行政能力免不了也遭外界質疑,籲請馬總統應勇於對人民負責,之後行政院果然正視東部長年遭漠視的交通議題。 而今政府全面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在地方,花蓮縣政府積極開拓兩岸城市對飛的觀光商機,從「包機」至「定期航班」已取得具體成果;在中央,花蓮航空站亟需中央以「觀光機場」為政策引導,提升服務觀光客導向效能,勿讓機場淪為蚊子館的噩運。 花蓮歷年的觀光發展,過去主要包括了歐、美等國,還有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際人士來花旅遊,現在則多了陸客造訪,但機場目前載客人次還未達到以前(86年間)的水平,正足以說明花蓮機場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更欠缺中央的政策引導,幫助花蓮機場成長,由傳統的「軍民共用機場」轉型升級為「觀光機場」。 反觀,台北松山機場的轉型,在中央和台北市政府聯手努力之下,經由「政策引導」,歷經兩年來努力,將台北松山機場連接上海虹橋、韓國金浦、日本羽田等3個機場,成功串起了「黃金四角」航線,讓松山機場再度迎來國際航線的春天,促進東亞地區周邊城市金融、商務兼具觀光等產業發展。 在交通資源相對弱勢的東部,花蓮擁有世界級景觀資源,除了花蓮縣長傅?萁帶頭積極展開城市行銷,花蓮機場豈不是更為仰賴中央的「政策引導」,以「觀光機場」之姿分流陸客來台,商務型陸客可走北、高機場,觀光型陸客改走花蓮或台中機場,讓花蓮機場脫胎換骨,為花蓮導入觀光財,活絡觀光產業,造福人民福祉。 然而,花蓮觀光發展不可一日停滯,在地方,要有面對全球化劇烈挑戰的思維,在中央,絕不可固步自封,或自以為是,中央與地方更要有永續經營的理念和膽識,積極建構「生態、生活、生動」的優質旅遊環境,延續花蓮小城感人的生命故事,方能吸納更多有涵養的觀光客造訪。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