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氣候峰會/時事評論
2010/01/09 14:24:51瀏覽372|回應0|推薦1
氣候峰會/時事評論

就在本屆的氣候峰會結束前夕,美國知名經濟學家薩缪爾遜以九十四高齡過世了。薩氏是公認二戰後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也是著名暢銷教科書《經濟學》的作者,任何修過經濟學的人都讀過他的著作,當然也包括如今掌握全球碳排放走向的產官學複合體。

那些在薩氏的《經濟學》之中啟蒙的產官學界人士,莫不震懾於市場機制「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威力,相信透過自由交易、租稅政策可以處理碳排放問題,於是提出「碳稅」、「碳交易」等總體個體經濟手段來因應。殊不知,這些策略當遇到龐大的政經結構馬上顯得軟弱無力了。「由奢入儉難」,經濟大國成癮於經濟發展的甜美果實,發展中國家奢望快快長大,誰要犧牲自己,做出「利他」的決定?

京都議定書遭大國抵制,徒具形式,本屆峰會也未能具體訂定減碳目標,看在左派學者眼中,其實都是可以預料的。碳排放問題肇因於經濟過度成長,但整個資本主義的命脈不就維繫於經濟規模的擴張、資源的開發使用?減碳等於自廢武功,虛晃一招可以,豈能認真?

馬克思預言資本主義的階級矛盾終將引爆整個體制,但歷史證明共產夢靨並未成真;然而資本主義一味追求成長、最大邊際效益的假設,在環保、資源議題上遇到新的矛盾了。《經濟學》教導我們,資源的匱乏可以透過生產技術的革新來暫時解決,卻沒有提醒我們,生產過程的廢物正一吋吋腐蝕人類立足之地,而這些損失又如何計入成本帳簿?

既要經濟成長,又要減碳,人類有這麼神通廣大嗎?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3669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