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30 15:35:44瀏覽622|回應2|推薦16 | |
引用文章笑談此生因緣 引用文章一個黑戶佛教徒的自白(上) 引用文章一個黑戶佛教徒的自白(中) 引用文章一個黑戶佛教徒的自白(下) ……釋迦牟尼當年即將圓寂時,阿難問他未來的弟子應該如何修持, 釋迦牟尼回答:「依法不依人。」 然而,「上師化」的結果,卻是讓信眾「依人不依法」。 ……「依法」,你才能逐漸離開渡口,自己參照佛法的地圖, 繼續走自己的路;「依人」,你永遠要逗留在渡口,擺脫不了對那位渡人的倚賴。 引用文章反覆再讀還是感慨良多、、、 引用文章明燈 【今天的佛教信眾,很多人歌頌、膜拜上師的慈悲,但是卻比較少人 見證、讚嘆超乎一切力量之上,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的觀世音菩薩。】 此段話點出,依人不依法之錯誤觀念與悖離佛陀中心思想的方向 (依法終得清淨,依人終究迷惘)。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此為金剛經的中心思想,終極的離相清淨,第一離欲阿羅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嗡阿吽---娑哈 四寶 合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文章師父釋四依(片段擷取) 佛陀在《涅槃經》中提到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即是依止,依憑之義。 在大乘經典皆有論談四依法, 如維《摩詰經》、《涅槃經》、《方等經》、《大智度論》等。 「依法」究竟「依」的是什麼「法」? 師父曾說: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能貫串三藏十二部經典,只有兩個字:「清淨」。 「清淨」就是一種方向; 「離相」就是一種方法; 「經典」即是一種方便。 三方歸一,即是清淨本體,是為本心。 最高境界的「清淨」是「真如」「體用一如」。 所以修行,即是掃塵、除垢、去業習,還復本心之清淨行,既然如此,慎選「清淨之法」就更顯得重要了。說「清淨」對初學佛者也許太抽象,但師父曾開示:(引用文章落入情緒的反應是"一種欲隱藏真相的說詞") 學佛之要在佛、法、僧三字。 佛: 即覺而不迷。(智慧) 法: 即正而不邪。(思想) 僧: 即淨而不染。(行為) 三者皆以反觀為相契重點, 符合以上三點,是為善知識,可淨信親近學習。 (可參考 明師的判別要件:) 不然!當醒覺遠離, 若以同理心論之,當有信願行之"機", 機者:初發心,學習心之謂,是一切事物之萌。 若不,徒增煩惱。 所以只要是符合世尊「清淨法」的「體」,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這才是重要的內涵,當然「外相」並不是判斷的唯一標準!「在家」或「出家」更非絕對指標!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由此可見:乘願再來示現居士像的菩薩,雖然不剃鬚髮不服袈裟,但也是真正的僧寶,是名【勝義僧】! 您對「僧」的定位是什麼? 您以為就是「剃髮著染依的出家人」? 並非是現「出家相」即代表「清淨」;「在家相」就不清淨,這在末法時期實在不通用,但也並非說「出家僧」就不恭敬,當然也要恭敬,但須明辨「清不清淨」並非從「外相」而定,否則對著披著袈裟的魔也恭敬甚至供養,相信那是不智之舉! 《大般涅槃經》: 佛世的維摩結居士是現什麼相? 六祖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悟道時,是什麼相? 「普門品」:「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說法」 「什麼身」、「什麼相」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清淨」否? 如何得知「清淨」否? 以「四依」來檢視 或以「佛法僧」之智慧、思想、行為來檢視 或以「心經」、「金剛經」來檢視 終歸~~「清淨」! 在我們今天已確定要學習佛法的這條路上, 在到達彼岸之前,需要一盞能真正指引的明燈, 明燈不一定是名燈;名燈也未必是明燈! 明,淨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