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師父開示《金剛經》三十二分之我見
2010/01/10 13:58:27瀏覽982|回應1|推薦15

引用文章金剛經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先後行

師父曾開示:

《金剛經》三十二分之我見

「法會因由分」:講的是佛說《金剛經》的因由,及人事時地物的現象。

「善現啟請分」:我們常說因緣有「恆順」與「隨順」。在《金剛經》中又是誰來促成這個因緣呢?就是善現,善現菩薩就是「須菩提菩薩」。那善現啟請即是恆順眾生,世尊回答即是隨順因緣。

「大乘正宗分」:《金剛經》是大乘的經典,所謂「大乘」必須要具備哪些條件呢?就是要達到「妙行無住」才是正宗,指依「身」而修的體悟,進而達到離相的現象。

「如理實見分」:是由「身」進入到「心」的部分,因為「無住」而可以承受一些現象,也因無所住而能生萬象。

正信希有」:是屬於「淨信」,與佛相契必須要「淨信」。

所以你相信了,並且沒有一絲一毫的疑問,

才能夠「正信」。

「無得無說分」:「正信」之後才能夠無得無說,離相清淨。

「依法出生分」:依什麼法呢?依「清淨法」。

是依「清淨法」而出生「一切法」,

所以這個法就是「法本法無法」的現象。

「一相無相分」「莊嚴淨土分」

當你能夠離相的時候,才能夠「莊嚴淨土」。

我們講莊嚴的起始是「恭敬心」,因為你的「恭敬心」

而沒有起「施受想」,才能夠達到「離相」之現象。

「無為福勝分」:你能夠以「無為心」「莊嚴淨土」之後,福德才夠殊勝。

「尊重正教分」「如法受持分」

此為「師法」,如梵網經中提到「、、、孝順父母,師佛法僧、、、」,這個法怎麼受持呢?就是當上師傳法的時候,要以淨信來如法受持,講的「如法受持」就是這個點。

「離相寂滅分」:當你能夠「如法受持」之後,就進入到「離相寂滅」,

此時即是「自覺」的完成。

「持經功德分」你在能夠「離相寂滅」之後,「持經」才有所謂的「功德力」出現

                              有了「功德力」才能夠進入「能淨業障分」

能淨業障的這個「淨」字,就是指「我人眾生」的業障都能淨化。淨化之後就是「究竟無我分」:還得離功德相

「一體同觀分」:是入法界的現象。

「一體同觀」就是能夠突破時間相跟空間相,能夠離時空相後,才能一體同觀入法界。

(“一體即是現象界與法界融為一體,亦即是身心圓融)

「法界通化分」:在法界的現象來講,就是我們講的「他化世界」,就是自己的念頭,一切唯心造的現象。

然後要「離色離相」,此「色」是指「五蘊」的部分,連「五蘊」的現象都要把他空掉。

「色」與「相」不同,先有色再有相,有「色」沒有「受」、「想」就沒有「相」,一切都要捨離空。

「非說所說分」:不能用說的,也不可以說。「非說」---此「」是指「離  相」;「」「所說」是指「我與我所」的現象。一個「我」一個「我所」,無法可得。

「無法可得分」:是怎麼回事呢?

                                是入流亡所,因為清淨無相所以無法可得。

 從「持經功德分」「無法可得分」為「覺他」的部分。

「淨心行善分」:前段(自覺覺他)是講身跟心的覺受,這裡的

                              「淨心行善分」是講離身心覺受的部分,

                                亦即是三輪體空

「福智無比分」:是福慧雙修的意思。

「化無所化分」:指一切都是虛幻,眾生的本性本來自性就是清淨,

                                所以無所化。

「法身非相分」:「法身非相」法身本來就無相,如果你有法身相,就又執於法身見,而非法身非相。

「無斷無滅分」:「無斷無滅」就是入「不二」的方便,就是不生不滅,自性不二的現象。

「不受不貪分」:不受也不貪。「不受」是指身;「不貪」是指心,

身心俱不受就入了「禪定三昧」。

「威儀寂靜分」:指行住坐臥四威儀於二六時中之保任現象。 

「一合理相分」:就是與法界合,當你與法界合的時候,即現知見不生。

「知見不生分」:當你與整個法界融合的時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現象界)

---我人眾生的現象與法界互融,進而三際托空,

整個時間相(壽者)合在一塊,即是泯滅時空相,

那知見就無所生,為什麼呢?

不起「一合相」想,則自然安處「知見不生」。

「應化非真分」:整個修行的現象從「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依然是空相,這個「空」就是「真空妙有」的「空」,故一切應化,皆是隨順眾生而示現,是為「用」是幻化非真。

               如四句偈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

               前言自覺,後言覺他,皆是善巧方便。

走上修行路,以解行如一,理事圓融,為實修之最終目標,「覺行圓滿」之方便可從「淨心行善分」至「應化非真分」分細細體會,自可悟入。

許多學者主張,金剛經三十二分非本文,可略過不讀,甚至認為非昭明太子所述其可看性及可讀性充滿問號?以愚之見,三十二分之題文,如同今書之導讀,是以金針引渡,非但可讀,更可由標題中體會悟入,省下不少思惟時間。

曾讀過如下之句:「書是寫給懂的人看」,

也願大家能以平常心相契佛所說一切經典

師言:《金剛經》三十二分之體悟,之前如是,今日亦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mmypp&aid=3672774
 引用者清單(1)  
2010/01/10 18:08 【道玄之門】 書是寫給懂的人看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是否預告呢
2010/01/12 11:40

圖片中的書是"大佛頂首楞嚴經"

是閉關期滿,北上時隨手閱讀之書。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