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爆發於九龍之戰。1839年9月4日,裝備著28門炮的英艦到達中國海面後,派出小炮艇“路易沙”號駛往九龍。下午二點,該艇以索取酒食為名向中國水師靠近,並突然開火,中國水師還擊,擊退了挑釁者。11月,九龍之戰後兩個月,英國侵略者又挑起了穿鼻之戰和官涌之戰。由於林則徐戒備較嚴,英軍只好改變策略,離開廣州,北竄侵犯東南沿海。
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率英艦48艘,大炮540門和士兵4000人,駛往東方。6月,英艦主力到達廣州灣,除留下部份船隻封鎖廣州外,於7月進犯廈門,接著北犯浙江,攻陷中國第一座縣城─定海。然後於8月到達天津,向清政府遞交照會,要求賠款、割地、通商。
英軍北犯,引起了清廷的恐慌。穆彰阿、琦善等宣揚英軍之來是林則徐禁煙造成的,此時的道光帝驚慌之中,動搖了當初的厲禁決心和抵抗政策,從目空一切,轉而對英國採取妥協的立場,先派琦善赴天津與英人談判,後於9月17日任琦善為欽差大臣並署理兩廣總督,赴廣東繼續辦理中英交涉,同時將林則徐與鄧廷楨革職查辦。琦善到廣州後,一改林則徐之所為,但是在談判中亦不敢滿足義律的割地要求。1841年1月7日,英軍突襲大角、沙角炮台成功,義律提出《穿鼻草約》,要求增闢通商口岸和賠償鴉片損失費600萬銀元。面對英軍的無理要求,琦善盡管態度曖昧,但還是沒有在草約上簽字,道光帝亦感到英國的過份要求有傷國家顏面,遂於27日發布昭令對英軍宣戰,調各省綠營兵前往廣東參戰。英軍即採取先發制人的戰略,於2月攻戰虎門,進逼廣州,此時琦善已被革職查辦,奕山任靖逆將軍,由於清軍軍事素質落後,戰鬥力低下,統兵大員多染有鴉片毒癮,5月底,廣州失陷。清廷被迫訂立《廣州和約》,向英軍交付600萬兩白銀贖城費。
英軍政府看到腐朽的清軍不堪一擊,遂改派璞鼎查(Sir Heu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率軍擴大侵略戰爭。8月,璞鼎查進占廈門,9月再犯定海,克鎮海,陷寧波。在戰爭中,鴉片已使清政府初嘗惡果,軍隊因吸食鴉片而喪失戰力的情形時有所聞。例如在浙江前線,前營總指揮張應雲率部接近英軍時,豈料這位大人煙癮大作,不能視事,遂向慈溪退卻,清軍一路連敗,英軍北上於1842年6月攻吳淞,下寶山,得上海,接著溯長江西犯,攻克鎮江後,直抵南京城下。這時,趕到南京的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急忙乞和,接受英國提出的全部條款,第一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嚴格來說,對英國而言,這場軍事行動並不是一場戰爭,他們僅僅出動了3000人,兵力最多時亦僅萬人,充其量只是一次武裝衝突;但對中國而言,卻是一次震撼天朝、改寫歷史的戰爭,這不僅是因為它是近代以來,西方給予中國的第一次沉重的打擊,更重要的是《中英南京條約》所帶來的影響。
各位看文至此,不知有沒有一種感覺?常常在新聞裡看到替代役男,軍人,警察,吸食毒品被查獲?是的!這是一種過程,歷史正在重演,毒品的觸角正無聲無息的在各層面蔓延之中,國家的武裝力量其結構來自於民間招募,當民間不能供給正常的人員時,不用談到戰爭,就算在和平年代,當代表公權力手握槍枝的人也無法倖免於毒品侵蝕時,公平與正義就離我們很遙遠了!
參考資料:大清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