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4 07:12:23瀏覽492|回應0|推薦1 | |
馬總統說:「薪資不能加,是因為廠商覺得錢賺的不夠。」這種「勞動渣滓學說」,讓我們來檢驗一下。此學說要能夠成立,第一步應該看到企業的獲利不斷下降,或是至少陷入成長瓶頸。然而,依主計總處統計,二○一○年全台廠商的營業盈餘高達四.八兆元,較二○○○年增加了將近四十%;但全國的平均名目薪資卻僅增加六%左右。這個現象似乎與馬總統所論「薪資不能加,是因為廠商覺得錢賺的不夠」不太一致。如果馬總統認為四十%利潤成長都還不足以讓廠商提高薪資,那廠商的利潤應該提高到多少,勞工的薪資才能夠增加呢? 其次,馬總統的「勞動渣滓學說」,預設了真正有生產價值的是企業家。可是,依主計總處統計,二○一一年工業部門勞工的勞動生產力比二○○○年增加了七十二%,也就是說,原本一名勞工十多年前只能幫老闆賺一百塊,現在可以賺一百七十二塊,這麼厲害的渣滓全世界哪裡去找?厲害的還在後面,相對於勞工的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七十%,工業部門的平均名目薪資卻只增加十%,這麼厲害又便宜的渣滓真的是台灣奇蹟啊! 除了「勞動渣滓學說」之外,日前馬總統也給出一道治薪資不漲的藥方:「我國應發展關鍵元件、精密設備產業,使產業附加價值提升,這樣我國的平均薪資才能提升。」然而,此類產業之僱用人數不到九百萬勞工的五%,何能透過發展不到五%僱用人數的產業來提升全國之平均工資呢? 其次,馬總統與財經內閣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高附加價值=高平均薪資」,然而,真實的世界是附加價值並不能代表薪資多寡。二○一○年,「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附加價值總量最高,附加價值率達三十四%,然其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比附加價值率僅十三%的「基本金屬製造業」的平均薪資還低;此外,二○○○年到二○一○年,該產業附加價值成長六十九%,然其平均薪資只成長十五%。由此可見,即便「精密」、「關鍵」產業的附加價值提升,但在資方可任意以廉價外勞替代本勞、以派遣工替代正職員工、以無薪假要求員工「共體時艱」之下,勞工的薪資根本難以提升。(作者為桃園縣產業總工會顧問)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