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爭取台商回台 ---- 童文薰
2012/10/27 01:06:23瀏覽226|回應0|推薦1

2012.10.20
   
關於勞退基金破產或者健保破產的問題,最近引發台灣民眾熱議。但是如何解決這個危機?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增加分母。什麼是增加分母?就是增加納保的人數,而且這批納保的人必須付出大於支出,也就是年輕的勞動人口以及年輕的健保人口。

   
如何生出這些年輕的勞動健保人口?最快的方法就是招商,招回台商、招來外商。只要增加就業機會,就會有新的勞動人口加入繳納勞退基金的陣容。但要如何增加健保收入?關鍵還是在前述的增加就業機會。
   
台灣近20年來因為錯誤的產業政策,封鎖了外勞人數,同時將本勞外勞薪資掛鉤,逼使企業為了國際競爭力,如同行政院院長陳所言,台商跑到其他國家去脫鉤,於是帶走了工作機會與稅收,直接導致勞退健保的分母減少。但隨著人口老化,勞退健保的負擔卻逐年增加。分母減少,分子卻變大,最後就得破產。

放寬外勞是關鍵生機

經建會已經得出研究結果,放寬外勞人數,企業才能回到台灣;企業回到台灣,才能增加台勞的就業機會。因此外勞不僅不會造成台勞的失業,反而會創造出就業機會。但是放寬外勞遠不只創造就業機會這個效益。如果台灣增加40萬名外勞,以外勞本勞比例4:6來計算,會增加60萬名本勞工作機會。但製造業增加100萬名勞動力,會帶動1.4倍服務業的就業機會,也就是140萬個工作機會,加總後是240萬個人力納入勞退健保。這些年輕的勞動人口加入勞健保後,兩者還會有破產危機嗎?

技術門檻是台商在中國的護身符

台商必須回流台灣,還有更根本的必須性。「台灣投資中國受迫害者協會」成立之初,揭露的受害案件大多是中小企業,被侵害的資產多則數十億台幣,少則數百萬台幣。那時輿論普遍有一種說法,只有規模極大以及在中國政商關係極好的台商,才能免於這樣的侵害。事實不然。
   
從最近逐漸曝光的幾家大廠在中國遭遇的問題,人們才訝異地覺知到,這些規模極大的台商不僅不能躲過那些中小企業所遭遇的種種離奇的侵害,還得面對那些中小企業不會遭遇到的、更加令人難以想像的困境。導致這些差異的關鍵,在於技術門檻。
   
1989年六四事件後,全球外商撤離中國,只有台灣與香港的中小企業冒險西進。這些在1990年代進入中國的企業,規模一般,技術也一般。因此要侵奪這些企業的資產難度不大,手段也不須太細膩。一般只要對這些中小企業誘以投資利益,等投資到位之後,中方合作者結合地方政府、公安以及法院,就能成功奪下台商投資經營的工廠、旅館、高爾夫球場。
   
但遇到規模極大的台商,就無法用這種空手入白刃的方法。保障這些大規模台商的不是中共的法律,而是台商手上握有的關鍵技術。這個關鍵技術與營業祕密保有越久,廠商就越安全,投資收益的回報也就越高。

掠奪台商是中共的國策

中共對待外資與台資的國策,白紙黑字寫明在〈十一五利用外資規畫〉與〈十二五利用外資規畫〉。這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必須派出專責黨官開會學習的目標!在國際間被尊重的遊戲規則,例如「尊重智慧財產權」、「尊重營業祕密」等等,在利用外資規畫裡完全被推翻,中共的目標就是把這些資產、技術與市場全部變成自己所有。在這種變態的政策下,覬覦者派駐商業與工業間諜到台商大廠竊取各種零件與機密,完全受到當局的保護。
   
除了商業與工業間諜之外,挖角是另一種手段。不只是設立在中國的工廠遇到各種間諜與挖角手段,連掌握關鍵技術的台灣母公司,一樣逃不過。近日台灣電子面板生產商友達光電公司的兩名離職主管,就因涉嫌向中國TCL集團下屬的華星光電公司洩露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技術,而被友達提起告訴,案件正由台灣法務部調查局進行偵辦中。
   
這並不是第一起竊取台灣大廠技術,早在2003台積電就曾指控中國的中芯國際公司竊取其商業機密並侵犯專利,並在美國起訴。同樣的商業間諜、工業間諜與惡性挖角案發生在台資公司富士康與中資公司比亞迪之間。富士康在中國提出的控訴不僅多年沒有結果,富士康還一再遭遇跳樓門、罷工門的困擾。富士康在中國不僅遭遇中小規模台商遇到的一切問題:查稅、各種工檢安檢、商業間諜等等;還遇到更嚴重的中共喉舌媒體集體攻擊,乃至罷工暴動的挑戰。
    當友達也加入被害台商的行列時,行政院終於提出一個「台商回台投資方案」。經建會主任尹啟銘表示,此方案預估2年帶動台商投資至少2千億,讓台商有條件可以回到法治的台灣安心投資。行政院院長陳表示,在本勞與外勞薪資還未脫鉤前,會先豁免企業僱用外勞應繳的就業安定基金,讓能夠回來的台商先回來。
   
一旦形成良性的投資環境,豈只2千億,整個產業鏈都能夠重回台灣。人回流了,分母變大了,這才是解決勞健保破產危機的根本之道!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698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