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為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人們對2011年大陸經濟發展充滿期待。然而,美國金融危機的持續發酵,歐債的蔓延、物價的高漲、大陸政府宏觀調控措施的推行……諸多因素讓這一年的經濟預期撲朔迷離、難以預料。春節已過,大陸2011年的主要經濟資料陸續發布,概括經濟形勢的套話似乎依然適用:成就巨大,問題不少,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十二五」的主題,判斷大陸經濟的好壞,應以此為基點。2011年大陸在推動轉型發展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 一是各級政府與各類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技術創新上傾注了極大熱情。政府加強科技投入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投入,浙江吉利、湖南三一重工等大型民企進軍海外,收購國外品牌和技術,均是例證。 二是出口導向政策調整,政府把鼓勵進口作為轉移升級的手段,提到與出口同等地位。去年順差比上年減少264億美元,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降為-5.8%。國內外經濟失衡現象開始緩解。 三是對民生的重視程度提高。新增財政收入中用於民生保障的比例普遍提高到70%以上。 整體來看,舊的發展模式慣性強大,轉型發展舉步維艱,突出表現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並未有實質性的優化。30多年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已成為各級政府與企業的定勢思維,形成一套抓經濟的固有模式:確定增長目標--分解指標—確定投資項目—招商引資—績效考核。各級領導運用這套管理模式已熟能生巧。現在強調經濟、社會、環境、生態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很多領導不知所措。觀察2011年,不難發現經濟轉型之艱難。 一是投資仍然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投資對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超過消費,達54.2%。貴州去年GDP為56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居然達5100億元,比去年增長60%,推動經濟增長10個百分點。GDP總量幾乎與投資額持平,這樣的經濟增長豈能持續? 二是短期政策目標與長遠發展目標脫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在「十二五」規劃制定過程中叫得震天響,但政府宏觀調控卻以物價、房價調控為首要目標,並以限價限購等行政手段實施。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玩「貓捉老鼠」的遊戲,相互攀比增長速度、投資規模、優惠政策,競相比拼大平台、大專案。思維與管理模式並未有多大轉變。 三是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增長率仍然高於GDP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並未有大變化。消費增長低於投資增長。「保障與改善民生應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尚未成為各級決策者的自覺行為。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從大陸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一項重大改革從推出到實現,需要十年以上。例如,1978年提出改革現行體制到1992年明確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花了14年;國有企業「砸三鐵」在80年代已提出,到1995年推行勞動合同制,也花了十多年;1985年實行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到上世紀末基本並軌,又花了十多年。 轉變發展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發展理念到體制機制、政策措施都需要系統變革,一蹴而就顯然不可能。重要的是要認准目標,鍥而不捨。改革管理體制,形成有利於轉型發展的資源配置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作者是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
相關閱讀:
1.韓德強:中國經濟的長周期走勢 (2009. 5)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916933
2.梁京:中國經濟轉型難在何處(2009. 12)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564562
3.姚洋:中國經濟增長模型的缺陷(2010. 1)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758019
4.胡少江:中國經濟3痼疾 龍年不會消失 (2012 . 2)
http://blog.udn.com/teddy5422/609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