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1 10:44:10瀏覽230|回應0|推薦0 | |
〔記者王孟倫/2011.10.11台北報導〕 中國企業倒風起,惟政府仍大舉鬆綁金融業者西進,對此,學者認為,金融海嘯之後,世界主要國家無不提高風險意識、強化金融管理,台灣卻反而大幅放寬國銀登陸限制;未來若在中國放款出現嚴重呆帳問題,將產生系統性風險,回過頭延燒我國金融市場。 學者:政府必須嚴格把關 對於金融業西進中國,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林向愷表示,必須要採取高標準條件與控管。因為金融業和一般企業的性質不同,若企業登陸失敗,可以自己承擔虧損;但銀行資金主要是來自國人存款,如果出了問題,政府就得介入,等於是「由全民來買單」。賠錢生意沒人做,每個市場也都有風險,既然如此,國銀登陸為何不能自我風險控管?林向愷指出,業者很容易為了獲利而輕忽風險,「如果銀行業者真有辦法自己判斷風險、做好控管,之前就不會發生金融海嘯了」。他說,政府鬆綁國銀西進限制與放寬門檻,金融業者當然歡迎,但不能把風險控管的責任交在業者手上,這是非常危險的。 「政府必須對國銀登陸嚴格把關!」林向愷表示,加強對金融業監理,避免系統性風險出現,這已經是目前各國的趨勢;尤其,中國近來不斷發生企業倒閉或倒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竟然還放寬國銀西進政策,顯然高度缺乏警覺性。萬一國銀分行在中國出現經營危機,將把風險溢回台灣母行,直接衝擊、影響台灣金融市場秩序與穩定。 慎防牽連我國爆金融危機 台北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王塗發指出,中國金融市場透明度很低、風險又高,要對當地企業放款進行徵信,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加上中國自己銀行的逾放比相當嚴重,一旦國銀分行放款無法收回,且產生大量不良債權,不僅衝擊國銀經營表現,甚至還會引發我國金融危機。 *國銀對中曝險1.2兆 政院調高門檻為淨值一倍*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 中國金融風險不斷攀升,但馬政府卻沒有停止對兩岸金融政策開放!九月初,本國銀行在中國授信、投資及拆借資金總額上限,行政院拍板通過為淨值的一倍(即一百%);若以目前登陸中國設分行或辦事處的本國銀行計算,總曝險額度高達新台幣一.二兆餘元。 近半年來,儘管中國金融緊縮和關廠倒閉持續擴大,政府仍火速鬆綁多項兩岸金融業務往來與投資。其中,針對「國銀在中國總曝險額度」上限門檻,銀行業者向金管會提案建議為「總資產的三成」,央行則主張「淨值五成」為宜,經金管會綜合評估,把曝險額度訂為「淨值六成」。不料,行政院卻認為,本國銀行登陸雖要控管風險,但也不宜限制太多,否則會限制發展,因此大筆一揮,把總曝險額度門檻往上調高為「淨值一倍」。 截至今年八月,三十七家國銀淨值達兩兆一千兩百多億元,若再以登陸設分行或辦事處的十二家國銀計算,其在中國可曝險額度、金額超過一.二兆元。換言之,當中國金融風險不斷升高之際,馬政府卻還放手讓國銀逾兆元曝險中國!兩岸金融政策開放還不只於此,金管會原則上在今年十二月底前,將赴北京與中國的銀監會舉行第二度「金銀會」,雙方將洽商談判,進一步鬆綁兩岸金融業務往來。「這凸顯馬政府罔顧風險控管,一心只想開放兩岸政策!」前國策顧問黃天麟說,金管會才是金融政策監理主管單位,行政院應尊重其專業能力判斷;況且,就算採用金管會的原始版本(國銀淨值六成),對中國總曝險額已算很高,結果行政院還胡亂加碼,難道這不是為開放而開放? 金管會官員表示,政策若涉及兩岸議題,本來就需要跨部會討論,非金管會單方面可以決定,相關政策一切以行政院最後核定的版本為準。至於中國金融風險升高,為何讓國銀、兆元曝險中國?金管會強調,原本訂有國銀在中國分行之放款餘額限制,不過,為了因應雙方業務往來逐漸頻繁,又另增訂國銀對中國市場之曝險總額,也就是說,這項新規定目的就是要加強「風險控管」;政府當然非常重視風險控管,未來也會繼續嚴格監理。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