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25 07:53:51瀏覽191|回應0|推薦0 | |
2016-03-09 〔記者羅倩宜、鄭琪芳/台北報導〕 上週中國兩會提出三大政策目標,包括維持合理較高的GDP成長、改革與調整經濟結構、確保金融與經濟及社會穩定,但外資機構都不賞臉,不是批評流於口號,就是直指政策目標互相矛盾衝突。 外資大和證券表示,兩會有關經濟成長及改革的政策,與過去一樣流於口號,政策目標也互相衝突。今年六.五%到七%的GDP目標無甚驚喜,通膨目標三%則不切實際,大和預估中國今年貿易展望差於去年。大和指出,例如今年強調的「供給側改革」,與高喊多年的國營企業改造相似。供給側改革意味更高程度的去槓桿及降低過剩產能,但從兩會的總經目標來看,資金槓桿恐怕不減反增。大和認為,中國正走向「流動性陷阱」,亦即貨幣供給再怎麼增加,也無法對實質經濟產生作用。 中國財政目標今年也更寬鬆,預算赤字占GDP比重訂在三%,高於去年的二.三%。大和認為,財政寬鬆將對人民幣形成貶值壓力。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公司則表示,在中國經濟成長放緩、資本外流和企業面臨困難加大的背景下,同時實現兩會三大政策目標的難度日益上升,主要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將加劇改革乏力的風險。穆迪亞太區首席信用總監Michael Taylor指出,中國政府將今年GDP成長目標設定在六.五%至七%,其他政策目標的優先地位難免會下降,而短期內改革動力最有可能受到影響。 他表示,即使只實現今年GDP成長目標的底線,也很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例如二月調降存款準備金率及公布今年財政赤字率三%;但這樣的政策支持,可能降低實現其他目標的能力,即使同時實施三大目標中的兩個,也會較為困難。 穆迪認為,若中國政府選擇優先改革,同時努力維持六.五%以上的經濟成長,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金融穩定性,並面臨人民幣大幅貶值、企業違約範圍擴大,甚至銀行體系也可能發生部分倒閉事件。雖然中國經濟成長與金融穩定也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同時實現,但無法解決中國經濟結構深度不平衡的問題,例如槓桿率高及產能過剩等,因為經濟成長所需的政策支持會造成虛假的需求,並為國企維持寬鬆的融資環境,反而導致國企改革延期。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