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8 13:27:28瀏覽567|回應0|推薦0 | |
強化社宅公設 增進社區間互動 【記者耿豫仙/專題報導】 台北市大面積的裸地可供開發已不多見,現開發社會住宅應與周邊連結,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社區營造理事長曾旭正表示,社宅在規劃時,1、2樓可做為開放的公共空間,供附近居民使用,如增建北市圖書館分館、賣場、餐廳、增加社宅機能。對於周邊社區而言,社宅功能性增強,互動的機會也會增大。 廣慈BOT保留原博愛特區的養護平宅的性質,獨棟的弱勢老人平宅及獨棟社區平宅,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吳玉琴建議,平宅區1、2樓應設計為公共空間,開放診所、托兒所、會議中心、圖書館,或福利設施,可供鄰近社區、住戶自由進出,而不是用圍牆阻隔與外界聯繫互動。她舉例,日本在設計老人住宅時就會考慮和社區的融合,也有多世代居住的規劃,低層租給年輕人,中間層照顧失能的老人,高層就是健康的老人。 曾旭正也表示,較健全的居住區應該要混合,老人、年輕家庭、學生等,有如生態一樣,越多元越健康。住進社區的人應多一些公共活動,強化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人與人之間要認識。讓人與人關係更緊密,對其居住的環境有更強的認同感,就是社區營造的本意。曾旭正表示,無論那類住宅,國宅、社宅、平宅或民間開發案,大家住在一起時就應該推動社區營造。 都會區外移人口多需要社會住宅福利政策,減輕住宅的壓力,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李萬億說,在荷蘭,社宅蓋在一般社區中,融合在社區。他解釋,荷蘭社宅在顛峰時全國超過40%,後來因賣掉或老舊都市更新,現在約27%左右,但阿姆斯特丹仍高達57%,陸特丹也有一半是社宅。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