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會改革要貫徹轉型正義 ---- 林濁水
2016/02/25 09:28:38瀏覽271|回應0|推薦0

2016-02-01

第一次政黨輪替的國會就要堂堂開議了,大家對它的未來正殷切期待時,不料卻爆發了國會議長角力風波,使強調黨團自主、絕不介入的蔡主席鐵腕處理,迫使以喬事成名的柯建銘知難而退,這結局使擔心民進黨未執政先亂的人終於落下了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誰會當選國會議長固然是社會關注焦點,但是蔡英文主席說得好:「國會改革才是要務,既然人民給民進黨過半席次,更要落實國會改革的主張。」。

無疑的,當前的氣氛下,國會改革已被當成所有政黨在國會開議後的起身炮。大家都不敢否定國會必須要在組織和議事運作上進行全新改造,才能終結國會亂象,向民眾交代。開議前夕,新國會的各黨團已陸續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其中,即將主導國會的民進黨團的方案合理地比較龐大,號稱有3大原則:「人民、開放與專業」,總共修改7個法,內容蠻多,強調「延續上一屆國會改革小組的工作,系統性推動改革」,但是坦白說,到目前為止,這些主張精粗並存,以致於很龐雜,甚至有的地方流於枝節粗疏卻不完備。

例如「18歲公民權修憲」,這是對的主張,但為什麼和國會改革有關係?當做是國會改造首要項目?既然要修憲,為什麼不優先處理席次太少和區域選舉票票不等值問題?又為什麼國大已廢除,監察院也不再由省議會選舉的「參議院」,早期在抗爭時代流行的「單一國會」訴求還是現在的改革目標?這些主張放在國會改革中都很無厘頭。又如,規定委員提案程序委員會就「不得擋案」,卻未加上經法制作業的程序條件,不免粗疏;再如,民進黨憲政立場是高度偏向總統制的內閣制,卻又一方面主張內閣制體制的嚴格議長中立制度,另一方面又由不分區立委當議長,令人難以理解其憲政精神的依據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內容都讓人難以理解。這樣的改革彷彿是前七次修憲的翻版:沒有全盤配套的考量,只有短視的、精神上互相矛盾的權宜措施,實在令人擔心國會依這種權宜心態一路修改下去,結局會是如何。

其次,民進黨的方案內容中儘管仍有許多可取的地方,但是內容項目既然龐大,涉及修法又包括修憲,可見工程浩大,不可能一蹴可及。那麽,那些內容優先,那些押後?完全沒有階段性和時序上的規劃,展現不出貫穿其中的核心價值,更談不上有什麼「系統性」的架構,欠缺和國會第一次政黨輪替相稱的氣象。

所謂國會第一次政黨輪替最合宜相應的氣象,就是展現徹底的轉型正義新精神。我國的國會體制有三大亂源:威權時代的留下來,到現在仍紋風不動的行政院立法局體制、民主化過程中的權宜體制、屈從民粹的民粹體制。台灣的國會制度建立在把國會當行政院立法局的威權時代,許多制度非常離奇:例如,複數召委制度、委員會大風吹制度、名頭堂皇但卻曠日費時又毫無人重視的總質詢制度、國會欠缺調查權等等。這些體制和正常國家的國會迥然不同,在戒嚴時期有利於威權領袖對國會的控制,民主化之後又在極端保守的國民黨一黨獨大,或者20002008年間,在國民黨加親民黨的藍營過半聯手壟斷之下,被保護下來,動也動不了。現在這些體制除了照樣使國會欠缺有效的制衡力量之外,還成為杯葛施政能量充足本身又成不了事的亂源。

於是,台灣在民主過渡期又產生了從歐美到非洲的怪象。全世界不管民主或獨裁國家的國會都找不到的所謂朝野協商機制以致於國會既沒有辦法展現「院會中心主義」精彩的政黨政策辯論,做為凝聚國家共識的基礎,也完全破壞了「委員會中心主義」的專業精緻立法,使得立出來的法條一再成為眾人嘲弄的笑柄,而且還使國會從合議制被扭曲成院長-總召雙首長制。

台灣的國會還在幼稚粗魯的民粹主義風之下,進行了造成席次過少以致於傷害立法品質,且對不同選區公民極端不公平的票票不等值的國會減半。這樣的國會體制殘破零亂,面對行政部門,無力有效制衡;面對民眾,難以將民意轉換成國家的法律規範;面對法案,失去妥善立法能力;遇到國家重大爭議,不只無法凝聚共識反而激化衝突對立。

我國的國會之亂既然源於體制上威權遺留、民主化過程的權宜、民粹體制三大亂源,那麼扣緊當前時代意義的國會改革,其核心精神毫無疑問的便是貫徹轉型正義。只有透過轉型正義精神的貫徹,揚棄來自三大亂源的怪異殘留,國會才可能真正的脫胎換骨,成為「正常國家的國會」。可惜這樣的精神在既有的各黨團方案中仍然不見其彰顯。

當前民眾既殷盼國會改革,而且信心不小,依「台灣指標民調」12426日的調查,在60.1%民眾中,對民進黨推動國會改革不具信心的,僅29.8%。希望民進黨要善用這樣的民氣,創造一個新的憲政歷史,而其關鍵應該重新聚焦,其焦點除了貫徹轉型正義還是貫徹轉型正義。

貫徹轉型正義正是民進黨受民眾、受台灣歷史託付而崛起而執政的根本原因,民進黨無論如何請勿忘初心。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47933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