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22 12:05:05瀏覽195|回應0|推薦0 | |
2016-01-18 民進黨在總統與國會大選打出漂亮的一仗,蔡英文女士榮耀地走完最後一哩路,帶領本土產生的政黨第一次完全執政。然而,總統當選人在歡欣之餘,必須認清民意的付託是一種承擔,不是享受;除了迫在眉睫的眾多改革議題,台灣賴以生存的經濟正在崩塌,如何挽救沉淪中的經濟,將是蔡英文執政的一大考題。 去年台灣經濟交出一張不及格的成績單,重要成長動力的出口連續十一個月衰退,景氣連連亮出藍燈,GDP一再下修,全年能否「保一」猶在未定之天,而下滑的經濟仍未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難堪的是,我國曾是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楷模,如今卻被國外財經媒體貼上「衰退俱樂部」與「麻煩十國」的標籤。台灣人勤勞打拚,具有耕牛一般任勞任怨的精神,老一輩商人提著一卡皮箱走遍世界,開創企業王國,打造很多全球第一的故事,始終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已經成了一則傳奇。何以今日產業創新轉型無力,不敢向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跨出一步,只知依賴中國,慘遭後方追兵趕到,淪落到四面楚歌的困境。 吾人一再指出,此波台灣經濟下滑並非尋常的景氣循環,而是結構性的崩壞,包括產業、經貿與金融市場。結構性崩壞,加上全球金融危機的外溢效應,帶來了失業、薪資倒退、貧富差距擴大,引發社會的衝突對立。而這些問題的總源頭,在於經濟長期向中國傾斜所形成邊緣VS.核心的依賴關係。台灣向中國的傾斜,始於七○、八○年代創下輝煌經濟成長後,由於勞動成本升高,勞工意識高漲,土地價格飆升,政策優惠不再,最重要的是,冷戰結束釋出了數以億計的勞動人口,以及全球化平台的形成,導致企業大量出走,並且選擇與我語言相通的中國,做為產業再出發的生產基地。 然而,這種外移僅著眼於降低成本,而非創造高附加價值,因此並沒有解決產業結構的問題,只是藉由強心針的注射,拖延垂危的病情。台灣企業既未轉型創新,停留在代工階段,中國國力增長之後,加上「進口替代」、「產業在地化」政策的推動,雙方遂由垂直分工的夥伴變成平行競爭的對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中資來台購併參股,台灣企業一時之間成了中國的獵物。今年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在於中國景氣硬著陸,此種唱衰論過去雖屢屢失準,但最近中國人民幣急貶、股市崩盤、資金外逃、企業債信違約、產能過剩、產業崩壞,殘酷地戳破過去以投資帶動成長的假象,泡沫破裂的衝擊,已外溢全球市場,而受害最深的就是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台灣。由此可見,治療台灣經濟病的藥方,就是降低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其先決條件是重新建立以台灣為主要研發與生產基地的產業聚落。 在蔡英文的產業政策中,我們欣喜看到了五項創新產業聚落的打造︰一是以台南沙崙為中心的「綠能研發中心」;二是以台北的資安、台中的航太及高雄的船艦為基地的「國防產業聚落」;三是以物聯網及智慧產品產業為主,坐落於桃園的「亞洲矽谷計畫」;四是從中研院所在的南港園區到竹北生醫園區,延伸至台南科學園區的「生技產業聚落」;五是以精密機械產業加上資通訊產業的大台中「智慧精密機械聚落」。此五大產業聚落堪稱結合台灣優勢與未來趨勢,足以厚植台灣的發展能量,然而,過去政府也不乏辭藻華麗的計畫,卻欠缺執行力,最終都淪為一種政令宣導,無助於國計民生。故而,吾人要求新政府必須具有魄力與決心,腳踏實地,嚴格考核計畫執行進度,並且在政策與立法上充分配合,方不致流於亂開空頭支票之譏。 向中國傾斜證明是走不通的路,台灣是淺碟型經濟,根本禁不起中國金融風暴的衝擊,保持距離,方為上策。更何況此次選舉凸顯了民意的新選擇︰一是政治上抗拒中國;二是經濟上揮別中國。而後者其實是前者的物質基礎,惟有經濟與中國脫鉤,才能在政治上抗拒中國威脅利誘,因此救經濟實際上也等於鞏固了台灣的民主與主權。蔡英文總統當選人任重道遠矣!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