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9 07:19:00瀏覽143|回應0|推薦0 | |
2016-01-04 台大法律系教授、殷海光基金會董事長 去年六月立院修憲失敗之後,台灣政治力的政治議程幾乎只剩大選一項。但是憲政體制的既有缺陷當然不會因此消失,反而一定會在選後陸續浮上檯面,且有可能立即成為重大的憲政爭議。 依照目前的選情估計,不但英仁配會大勝數百萬票,民進黨也非常可能在國會單獨過半。即使沒有,聯合友黨也必然過半。雖然沒有閣揆同意權,但是行政院應該向立法院負責的憲政原則仍然存在。每一次國會改選之後,依例及大法官解釋,行政院也都會總辭,由總統重新任命行政院長並重新組閣。馬英九先生當選總統前也曾宣示,若當選將任命多數黨領袖組閣。因此選後馬有可能任命民進黨領袖擔任行政院長,且由多數黨組閣也是朱立倫設定的國民黨長期憲改戰略路線。 如果馬總統真的表示要任命蔡英文主席組閣,民進黨該如何回應?或者反過來,民進黨是否應該積極主動要求二月就由民進黨組閣,並表示會對任何其他選項進行倒閣?但現在的狀況似乎是,馬總統想延續進行其「兩岸大業」,因此無意交由民進黨組閣。而民進黨也不想提前三個多月取得行政權,反而想讓狀況繼續擺爛下去。 基於以下的理由,我認為民進黨應該積極要求在二月就取得組閣權。 第一,避免政府繼續空轉。前年地方大選後,國民黨政府已經實質空轉,難有作為。本次大選後,馬政權將徹底喪失民主正當性,勉強組閣,其「施政報告」有何意義? 第二,避免馬暴衝。從亞投行、馬習會、貨貿談判、開放白領等許多作為,可以看出馬總統相當堅定地在推動其兩岸議程,但是一旦失去了行政院的支持,這些企圖都只是空話而無從實現。 第三,避免行政權大挪移。在已經通過的預算基礎上,行政權本就有許多操作空間,更不用說人事、計畫、提出法案(兩岸監督條例要重送)、訂定命令等行政權固有領域。早有傳言與各種跡證顯示行政體系已經開始乾坤行動,一時擋不了黨產脫產,難道還要放任行政資源流失? 最後,相當重要的是,剛贏得過半席次的民進黨,不但獲得組閣的正當性與機會,更意味著憲法與人民對其積極執政的「責任付託」。要是依照憲政體制「可組閣」而放棄,民進黨又有何立場可抱怨馬總統繼續暴衝,行政權繼續擺爛?蔡主席也宣稱早準備好,可立刻著手改革,那為何又要讓人民頭家多苦等快四個月? 當然現實上,民進黨相當可能繼續拖延,不過二月一日新國會一定要開議,馬上要選舉立法院正副院長,因此「議長中立化」原則與國會改革,無可迴避。最起碼要做到的是,立法院正副院長產生之後,都應該退出政黨運作,且不得擔任黨職,致力做到完全的政黨中立。廢除現行的黨團協商制度,改採委員會中心主義,也是各界期待的改革方向。 筆者則關心另外一個高度相關的「間接」問題:總統是否不應該兼任黨主席?是否也應該「政黨中立」?筆者一向主張,總統應退出政黨運作,當然也不應兼任黨主席。馬王政爭,經驗慘痛。且身為三軍統帥的總統應超越黨派,也有憲法規範依據。因此如果要改革國會、議長中立,也應該要改革總統,讓總統中立。最好是能制定「總統職權行使法」。 這又涉及另外一項總統職權之行使:到國會進行國情報告(包括報告國家安全大政方針)。這是依照現行制度本來就「可行」的制度行為選項,問題僅在於,民進黨過半的立法院,是否願意做出如此決議。雖然可能性不高,但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高度恐懼任何內閣制操作的民進黨,想讓總統成為實質上的「最高行政機關」(即使牴觸憲法明文),就該積極邀請總統來報告,並且使其建立為某種憲政慣例。 總統制,是總統與國會「對峙」的制度,總統要運用卡理斯馬魅力來贏得國會支持或壓抑國會的反抗,信念模糊的念稿總統,運作不了這種體制。用黨紀約束,司法暗槓,利益輸送,要無民意基礎的閣揆或部長扛起改革大旗,頻頻開國是會議,或想用媒體造神,都將治絲益棼,難以成事。 台灣民主根基淺薄,憲政體制問題重重,本文僅能提到一小部分議題。且此次大選國民黨/泛藍才第一次真正在野黨化,憲政運作當然難以立刻步入正軌。未來幾年,「全面憲改」已經成為台灣二次民主化的重要任務,取代國民黨主導政壇的民進黨,可不要深陷權力鴉片,贏了大選,卻輸掉方向。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