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毓鈞:對於ECFA 不能只講機會不談風險 ----中國時報
2010/07/16 01:41:55瀏覽491|回應0|推薦0

2010-07-15 

    以過去十年兩岸經貿交流發展的大勢而言,兩岸早就該談判出一個像ECFA或是類似ECFA的協定,以提升和增進雙方的經貿利益。如今,馬政府和北京簽了協議,這是反映經濟全球化及區域整合世界趨勢的必要選擇;民進黨反對ECFA主要是從政治角度發難,但卻無法全面否定該一協議的經濟理性以及市場需要

    民進黨該做的是要去監督未來協議執行的過程與細節,以確保台灣的產業不會被侵蝕殆盡。因為大陸的經濟規畫太龐大,而且扮演要角的國家企業也別具政治性格,和純以市場為導向的台灣企業管理運作是有差異的。所以,如何確保台灣內部產業以及在大陸投資產業的權益,就特別重要。

    然而,馬說ECFA是條約或準條約或比照條約,這樣的表態就隱含了「兩國論」的色彩。可能被北京解釋成別具用心,得寸進尺。馬剛上台北京沒讓其直航支票跳票,就在於雙方達成了「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共識,故不言明是國內還是國際航線,而定為「兩岸航線」。ECFA雖有官員介入談判,但簽字者為名義上的民間團體海協會和海基會代表簽署,就在彰顯其為兩岸特別協議的立場。馬政府可能為了國內政治需要,或是要避免被指為「親中」,而再遊走政治危險邊緣,其行事還是謹言慎行比較妥當。

    其次,馬政府大張旗鼓地宣傳簽了ECFA,許多國家就願意與我簽FTA。實際上,有意願是一回事,能否簽得成是一回事,它要許多條件的配合。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即北京仍會反對與它有邦交的國家和台北簽具有官方性質的FTA。所以,國台辦主任王毅是用「理解」而非「同意」來表態。台北應注意從胡錦濤、溫家寶到習近平、王毅、陳雲林等人在ECFA上都用了「一家人」概念,這概念有文化意涵,也隱含政治意義。政治和經濟不可能徹底分開,這是台北必須面對的現實。

    還有ECFA簽後,馬迫不急待地召開國際記者會,提出後ECFA時代經濟戰略,要借機替台灣到全球招商。官員要拚經濟並且有積極的意願是一件好事。不過,馬講得太過樂觀。實際上,一些影響台灣經濟發展的因素不是台灣能掌握的。目前,歐洲出現債信危機,美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大陸經濟成長也走向減速,台北怎能只想美好的一面?馬選總統時提出許多經濟目標,碰上了美國金融危機,不是都泡湯了?前車之鑑,不得不防。

    最後,馬政府講ECFA似乎有意避開其可能造成的風險,而著重強調它的機會。這種做法並不恰當,馬應顧及兩面,要把問題說得明白。例如如何避免擴大貧富差距,如何降低失業率,如何提高個人所得,如何協助弱勢產業轉型等等,這些都是老百姓的切身問題。ECFA的執行應減少對台灣庶民生活的衝擊。(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版主的話】連深藍教授也憂心忡忡

如果了解中國這30年來的變化,真有滄海桑田之感,當然,它絕大面向有積極的衝撞、進步的節奏。或許,從文明古國經歷列強瓜分產生的屈辱感,對自古即抱持「天下觀」的中國人言,五四「打倒孔家店」沒成功,又經過軍閥混戰、抗日、國共內戰的折磨,中國人歡欣鼓舞的擁抱新中國,剛要建立的尊嚴,卻更羞辱地被「文革」摧毀!

經歷滄桑之中國人,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終於乘著「大國崛起」的氣旋,盡吐百年來屢敗屢戰的鳥氣,有點狂妄地君臨天下之概,這種內在急遽變化的衝擊,想必讓很多人迷失。

可以理解,可以包容,甚至於抱著扶持的感動之心,只要中國人也能以同理心去體諒臺灣人400年來的屈辱與奮鬥!

茲引智庫專員陳麗菊所言:

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已為國人普遍共識,因此,中國對台灣只有併吞的問題,「兩國」沒有統一的問題。「統一」是國共聯手塑造的中國認同神話,藉以綑綁台灣及台灣國民獨立自主的靈魂與行動意志。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422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