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2/20 08:22:47瀏覽51|回應0|推薦0 | |
2020 年 6 月 18 日 一、經絡與穴道的紀載何時出現 ? 中醫的理論基礎奠基於《黃帝內經》。一般認為《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中後期,因為其書名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據《七略》刪其要而成;而《七略》是西漢劉向、劉歆父子作為圖書分類目類來主持的,時間是西漢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也就是《黃帝內經》成書必須在公元前26年以前。而公元前99年司馬遷編著《史記》,史記中記載不少當代的醫學,如公乘陽慶、倉公、扁鵲等,但唯獨沒有記載更為重要的《黃帝內經》,所以被認為《黃帝內經》不可能早於寫《史記》的時代。從上述推論,《黃帝內經》大約是在公元前99之後到公元前26年完成。 《黃帝內經》中詳細的介紹了十二經脈加上任督二脈共有十四經脈、15絡脈及經脈上面的365個穴道,也提及另有365個孫絡脈連接表皮及絡脈。似乎每一個穴道都有一孫絡脈連接,而穴道也是氣的進出出口。由此看來人體有一個縱橫交錯的經絡體系遍佈全身,像一個網子一樣罩住全身,而絡脈或孫絡脈與經脈的連接點就是穴道。 二、經絡真的存在嗎 ? 不論是中醫用針灸治病,或屬於信息醫學的南氏去過敏法,都要用到人體的經絡體系,並充分運用子午流注24小時氣循環全身經絡一周的現象。但問題是,中醫幾千年所講的經絡體系真的客觀存在嗎 ? 還是只是古人創造出來的一套理論用來闡述解釋所觀察到的針灸循經感傳現象? 就如同西元第二世紀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提出的天體運行模型,可以解釋太陽、行星、月亮和恆星在天上運動的情形,在歐洲流行了1500年,直到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論才把它推翻。也如同17世紀的化學家,為了解釋燃燒現象的成因而發明了物質具有燃素的概念。這只是一種理論,不表示它真的存在。事實上後來證明是錯的。同理,現今中國大陸有一派西醫師,認為古人的確觀察到「循經感傳」現象,因而創造出虛幻的經絡理論,花力氣去找經絡就跟找燃素一樣是走錯了方向,而應集中資源人力在「經脈現象」及「經脈醫學」的應用。不管爭議如何,經絡存在與否的議題是科學上一定要解決的問題。如果經絡存在的話,我們就必須了解它的實際結構為何?扮演甚麼樣的生理角色。 1950年,日本京都大學中谷義雄教授發現穴道是電的良導點,而經絡是電的良導絡,首先發現經絡是身體上一條條導電良好的組織結構。1985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祝總驤教授,發現經絡也是傳播低頻聲波的良導絡,中國大陸為解決這些經絡存在於否問題,於1986年成立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會。同年,經絡的研究被納入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七五」(第七個五年計畫)的攻關課題,接下來兩個五年計畫「八五」、「九五」經絡的研究也被列為攻關計畫。 連續三個五年的國家型計劃找到很多經絡存在的間接證據,比如福建中醫研究所胡翔龍大夫在「八五」攻關時期,主持一項63,228人大規模調查統計,發現「循經感傳」、「氣趨病灶」現象的確是實際存在的現象,與古代典籍紀錄的一致。出現比例高達78 %,遠高於安慰劑效應應該出現的比例 25%。針灸要能得氣療效才好。同時也發現,有些人的感傳路線與傳統描述的路線不完全一致,而且路線很粗,不是古書上所畫的細線,而是一條寬帶邊緣2-5公分,中間 2-3 釐米較敏感,位置會隨針刺位置移動而平移,路線有時也會變化,會隨這個人健康狀況而變,在某些特殊疾病下,甚至可以觀察到經絡路線的大幅變化。所以經絡不像血管一樣有固定的管道,這也是解剖不容易看到的主要原因。所以,大規模研究的結果證實了古人觀察到的現象,聲、光、電、水流的物理測量也間接闡明了似乎身體是有一套系統在運作與正常組織不同。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