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專家推薦】1 ----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作者 沈邑穎
2025/02/14 22:34:41瀏覽13|回應0|推薦0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推薦王唯工教授精心撰寫氣的四本書。
王教授第一本書《氣的樂章》提到研習中醫過程中,曾向四位中醫師請益,其中一位正是我的恩師周左宇老師。嫡傳自周老師的古典針灸派,《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及《傷寒論》等中醫典籍是我們研讀的重點,運用在日常門診都取得不錯的療效。
中醫是一個早熟且完備的醫學體系,也因此中醫古籍的文字與意涵比較古奧,對於現代的中醫師及有興趣的研習者還有一些難以跨越的「高牆」。感謝受過嚴謹科學教育的王教授以現代的知識與儀器,來呈現中醫核心概念,例如看不見、摸不到的「氣」和「經絡」等,讓我們得以「翻牆」進入中醫現代化之門。
王教授氣的四部曲各有特色,也有連結,內容非常豐富,僅提出部分內容與中醫結合,大家分享。首部曲《氣的樂章》登場,氣勢磅礴,王教授以其物理學專業,透過現代研究,提出中醫所注重的「氣」是一種「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這也是王教授的核心理論。中醫認為氣與血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並指出「氣為血帥」,即氣是血液在體內循行的重要推手,當人生病時,常常是先出現氣的異常,然後再出現血液問題。氣血共同循環於經脈與血脈中,其狀態也會反映在脈上面,而這正是中醫脈學的重要依據。若要早期診斷出循環疾病,中醫的脈學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王教授也說「脈診是人體狀態的總報告」,運用脈診儀來檢測。
王教授分析近代十大死因多與血液循環惡化有關,而血液循環疾病正好是中醫最擅長治療的疾病。王教授透過對於心臟與心跳的「七問七答」,深入研究心臟以及血液流動,提出一個新的血液循環理論——「共振」原理,認為共振的氣才是解決現代疾病的重點,並將此共振原理用在脈診以上,從而發現十~十二個諧波。
在王教授的系列書籍中,有兩項內容是從頭到尾貫穿的:一是透過脈診儀所發現的諧波,二是透過共振將這些各自獨立的諧波,形成功能組合。其中王教授最常討論者,如三六九諧波組合代表人體從內而外的功能特性,與防禦機能有關,二四六諧波組合是人體從下而上的功能特性,與上中下三焦有關。諧波組合與中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透過這些組合能更深入探討各類內在、外在疾病的發病、診斷與治療方向。
王教授所提出的經絡共振觀,也符合中醫的傳統理論,如從諧波發生的共振順序來看:
諧波一~四為五臟,屬於陰性,分別為肝、腎、脾、肺、心(王教授說因為第十一諧波能量太小,未能確定),心包為第〇諧波。此順序與五臟在體內的位置相對應,從下向上發展:
諧波五~六為六腑,屬於陽性,以經絡來討論會比較清楚;
五為胃,六為膽,七為膀胱,可視為足三陽經;
八為大腸,九為三焦,十為小腸,可視為手三陽經。
這六個諧波的順序剛好對應經絡系統中,手足六陽經在人體的分布特性:從人體正面的陽明——側面的少陽——後面的太陽,也就是說六腑諧波的分佈是由前面,經過側面,然後到後面,與經絡分布不謀而合,可見中醫的經絡系統是確實可信可用。
中醫的十二經絡系統到底是何物呢?王教授以彈簧模型說明經絡是由動脈、靜脈、器官加上穴道所形成的彈簧共振網。這項看法非常有助於臨床診斷和取穴治療。王教授應用諧波研究中醫各個領域,如陰陽五行、虛實補瀉、中藥、安慰劑、針灸、穴位、子午流注、死脈,甚至靜坐等,還探討中醫一些深奧的內涵,如《黃帝內經》中最全面的脈診法「三部九候」,也為中醫歷代難解的「三焦」提出建設性的看法。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1789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