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尋「氣」的神奇頻率(上)--- -康健雜誌
2025/02/14 21:54:04瀏覽94|回應0|推薦0

2003-03-01.文 / 林貞岑

中醫裡所說的「氣」,可以用科學檢驗的出來嗎?科學家王唯工用一面大鼓敲開了這團迷霧, 了解氣頻率振動的原理,也許可以治好更多疾病? 從來不知道氣的共振可以這麼震撼人。當我背對著直徑165公分的大鼓靜靜站立,儘管隔著10公分左右的距離,當鼓棒一擊「咚……」低沈震動的迴音,化成數千萬個強大的聲音力量分子,穿透鼓面,一點點從背後慢慢滲透到全身,內臟也覺得暖烘烘的,彷彿有個無形的手推著你往前,如同被氣功大師從背後灌氣的感覺。一切都是為了體驗、實踐所謂的氣及能量。去年,中研院舉辦的國際醫學工程會議中,最受矚目的是研究氣與經絡20年的物理所教授王唯工,利用循環共振理論解釋中國的氣與經絡系統。他用科學證明了老祖先所講的中醫理論,事實上都有深層的生理學意義。1988年王唯工從循環共振理論設計出脈診儀,將脈學圖像化,解決了以往中醫在脈的形象上打轉的困境。

1.向來低調行事的台灣中醫界前輩、90歲的馬光亞醫師為文指出,王唯工的理論及脈診儀,是「是中國脈學超時代的進步」。

2.長庚醫院中醫部副院長張恆鴻提到,以前把脈靠感覺和經驗,以往中醫脈象多以「替替然如珠之原轉」等形容詞表示,不僅難懂,在臨床教學上也有困難。如今脈診儀僅需一個指甲大小的貼片貼在手腕上,就可以測量到各種不同的脈象變化,輔助診斷。

用物理學解開氣之謎

從數學、物理化學到氣與經絡,身為一個講求實證的科學家,王唯工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複雜的生命現象?中央研究院物理系教授王唯工認為,目前的西醫理論,並不足以解釋血液循環的因果,真正的能量傳送是氣而非血。「按流體力學觀點,心臟為何不將血直接打出去,還要經過一個大轉彎的主昇動脈?能量早就耗盡了,」他提出質疑。事實上血液僅佔循環能量系統約5%,其他的95%,他認為應該就是西醫所忽視的「氣」。

1980年,王唯工與專長流體力學的夫人王林月英開始一連串的研究。剛開始用氣球和乳膠管模擬人體的循環器官和血管,觀察它們之間的震動和變化,只要夾住任何一點,共振頻就會改變,動物實驗也有相同結果。 人體內的血液循環靠著壓力波經過共振作用傳遞到全身,氣,就是心臟打出來的壓力能量。心臟幫浦將血液打出來時是流量,但經過一百八十度轉彎的主昇動脈後,轉換成能量血液撞主昇動脈如同打鼓一樣,「咚」一聲開始震動,然後沿血管將能量一路傳送到各器官組織,這個震動就是氣的來源。王唯工也發現,主昇動脈上方恰巧是檀中穴,與古代典籍提到的「氣聚壇中」概念不謀而合,氣功中經常運用到這個穴位。

分析不同的共振頻率發現,身體的每個器官、組織,都有自己的壓力波(整個血管包含血液的脈動),及一定的共振頻率,如同音樂的頻譜一樣,有諧波的變化。譬如,心臟打出的頻率是第一諧波,之後便分到不同的器官經絡。譬如進行到肝之後產生第二諧波,進行到腎之後產生大三諧波等,像樹枝一樣,慢慢地一個個器官和經絡便衍伸出來。共振頻率相同的器官組織會聚集在一起,正好對應中醫的經絡系統。例如胃經的共振頻率是五,胃本身也是五。當某一經絡受傷,局部循環受阻,造成缺氧現象,共振頻率就會改變。

脈波是心臟輸出,加上血管器官共振的結果。脈診儀便是利用這個原理,測出異常的能量及頻率變動,找出身體哪些地方出了問題。譬如用牙籤直接刺激人某一經絡的穴道,再用脈診儀測量發現,同一經絡的穴點能量明顯降低,「經絡之間的穴道處於相同頻率,所以會相互影響,」王唯工提到。 此外,器官供血量也會影響共振頻率。能量愈高,頻率愈低。實驗發現,身體內部五臟(肝、心、脾、肺、腎)及其經絡屬於低頻,經絡愈往外發展,頻率相對提高,能量也變小,如周邊體表的六腑及經絡(膀胱、三陰交經等)都屬於高頻。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178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