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專家推薦】2 ----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作者 沈邑穎
2025/02/14 22:42:41瀏覽17|回應0|推薦0
王教授不僅研究無形的氣血,也研究有形的人體結構,特別重視頸椎跟脊椎的復健,還提出許多調整脊椎的方法。王教授認為氣血與結構之間會互相影響,此與中醫對於人體的看法,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中醫觀察人體內在的五臟六腑透過經絡與外在的四肢軀幹相連結,所以「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臟與軀體是一體的,這也是中醫整體觀的特色。二部曲《水的漫舞》是王教授親身經歷的佛心之作。本書從水與血的角度,討論現代人常見的代謝障礙——水腫。由於二氧化碳殘留在身體組織,與水結合產生酸水,成為身體的毒素,因而百病叢生。
王教授指出貧血的人容易水腫,尤其是女性,這剛好呼應了中醫典籍《金匱要略》中「當歸芍藥散」,正是治療貧血兼水溼停留體內的婦科名方。該如何排出這些酸水毒素呢?王教授依據能量的食物觀,提出脂肪是較佳的能量來源,因為產生同樣能量,脂肪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比碳水化合物少百分之二十五。此外也可以透過運動,如有氧舞蹈、氣功等的運動來增加氧氣,伸展肢體以用力拉長酸水容易集結的組織,以排出酸水。本書可視為四部曲中的自我保健版。
《氣的樂章》與《水的漫舞》完成了人體氣與血的合體運作探討。三部曲《氣血的旋律》王教授進一步說明氣就是在血管及血液中傳送的聲波,此聲波與各器官共振,器官與穴道就是一個個的共鳴箱,成為推動血液進入該器官、該經絡的動力,中國學者祝傯驤教授也曾提出中醫經絡是傳送聲波的管道。書中還應用三、六、九諧波組合和二、四、六諧波組合,深入探討病毒感染、高血壓和心血管阻塞三種常見疾病,氣血在體內的模式。
最早能辨認病毒感染的脈象為第三的脾、第六的膽、第九的三焦,此三個諧波能量同時變小,代表此三諧波組合與人體具有防禦能力的衛氣密切相關。
書中特別提到,面對病毒感染,身體為了自救,會將血液調回第四的肺和第七的膀胱來保護內臟,尤其是心、肺兩臟。此觀點與中醫的通經理論有相似處,膀胱經分布在人體背面,是全身循行最長,穴位最多的經絡,中醫稱之為「巨陽」或「太陽」,表示陽氣非常充足,與主一身之表的肺,共同串起人體防禦外邪侵襲的第一道防線。這麼厲害的經絡,心肺兩臟當然要出手管理,所以就透過了五門十變法及臟腑通治法這兩種通經法,讓心肺都能與膀胱經相通。
王教授強調膀胱經的重要性,因為膀胱經上的背俞穴是運送血液給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的轉運站。依據中醫理論,膀胱經在背部循行上分佈有五臟六腑的背俞穴,既是臟腑功能的反應區,也是調整臟腑功能的治療區,因此中醫前輩黃民德先生認為膀胱經是內臟健康的樞紐,民俗療法特別喜歡在背部按摩、刮痧、拔罐等,自有其理。
王教授觀察多位高血壓病患都出現第四諧波太小現象,因此推論高血壓屬虛證,主因是肺氣不足,中焦氣不足。此處的中焦是指第四諧波肺。二四六諧波分屬人體的上中下三焦,其中第二的腎為下焦,第四的肺為中焦,第六的膽為上焦,這個見解與傳統中醫不符,但若理解王教授是以全身從頭到腳來區分三焦的概念,就能接受肺為中焦的看法。因為這樣的認知,王教授以第四諧波為中心,在中焦治療或自我保健時,都建議補肺、補中、練中焦之氣為目標。
個人很喜歡「動脈回流圈」概念,在《氣的樂章》中,王教授指出回流圈是中醫急救穴位所在,如人中、勞宮、湧泉等,在此基礎上,臨床應用會更為顯效。在《氣血的旋律》中,王教授指出體循環大血管系統是如環無端的回圈,這種環狀結構易於維持血壓,但肺循環沒有回圈,只有樹枝狀的分岔,以便將肺泡都浸潤。中醫也強調人體經脈相連如環無端,持續灌注,同時還體現了陰經與陽經之間的陰陽交會。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178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