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收緊NGO外匯捐贈管理 ---- BBC
2010/06/24 21:55:27瀏覽497|回應0|推薦0

2010.03.16

    中國對境內非政府組織(NGO)接受海外捐贈的控制收緊,不少公民社會團體擔心自己早晚將因此陷入資金不足的困境,而且使當局更容易打壓非政府組織。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上去年1230發佈了「關於境內機構捐贈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稱制定有關規定的目的是「完善捐贈外匯管理,便利捐贈外匯收支」。

    這個規定從今年31日起實施。但不少中國本土的和在中國開展項目的非政府組織在接到有關通知之後才意識到上述規定對它們的影響。美國媒體報道說,許多在社會福利領域開展工作的非政府組織擔心新規定將使它們獲得海外捐款或得到海外總部撥款更複雜、費時更多。而資金來源枯竭必然導致大量非政府組織關門。美聯社援引在北京從事艾滋病防治、教育活動的萬延海說「新的規定早晚會把我們管死。」

   根據新的規定,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必須在指定銀行通過捐贈外匯帳戶來辦理捐贈外匯收支。在中國從事社會援助和福利活動的非政府團體組織需要提供海外捐贈方在所在國的非盈利機構註冊證明,提交經公證並列名資金用途的捐贈協議等文件。宗教團體接受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捐贈,還需經國家宗教事務管理當局批准。路透社報道說,社會活動人士認為這些新規定使政府可以密切監控非政府組織的外匯資金收支,為政府控制政治敏感活動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北京的一個名叫公民社會觀察的非政府組織一位負責法律事務的員工告訴路透社,新規定對非政府組織維權團體/人士必然有影響。北京對不在中國政府架構之內的公民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始終持懷疑和戒備的態度,擔心它們開展一些不在政府完全掌控之下的活動將「破壞穩定」。不少非營利性質的社團由於無法或當局批准成立而不得不註冊登記為企業,這樣也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利地位 ---- 當局可以以稅務、財務方面的理由封停它們的業務。

    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有關規定不光適用於非政府組織,而是包括了所有「境內機構」。外管局的職責主要是管理外匯儲備和資金的跨境流動。萬延海對路透社記者表示,不清楚這個新規定是否出於政治上加強管控的動機,還是單純因為外匯管理當局希望加強外匯監管。但無論如何,萬延海估計在獲准接受捐贈的情況下,根據規定辦理有關手續至少需要3個月,實際上使依靠捐贈款項生存的非政府組織更難及時獲得資金。

    總部在紐約的亞洲促進會(Asia Catalyst表示,中國政府收緊對NGO的控制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該機構正在雲南與一些草根組織聯合開展艾滋病防治項目。新規定意味著在雲南的項目小組要獲得海外總部的匯款得經過新規定的手續和程序,頗費周折。中國清華大學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的一名教師告訴美聯社,大部分NGO不會遇到麻煩,但那些涉及敏感領域的組織將很難再獲得海外捐助。

    中國民政部數據顯示,目前有40萬個註冊登記的社團,但還有許多社團組織沒有登記。中國社科院的調查估計這類組織總數有3百萬

【版主引述NGO人士2007的話】

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充分發展同時,卻造成環境的負擔過大,引發嚴重的環境危機,人民的生存權也受到威脅。在公民社會及非政府組織發展的中國,其實存在許多機遇跟挑戰,環保NGO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國內與國際社會的注目,期許能夠為中國帶來環境保護民主化的契機。在國際社會環境主義抬頭的思潮下,中國政府也慢慢意識到環保NGO在中國是必須重視的,從懷疑到合作,態度逐漸轉變。
    
傳統上中國國家全面宰制社會,建立一個全能政府的形象,人民處處依賴政府,隨著時間的演變,國家不再萬能時,民間團體的功能也逐漸被強調,使得國家必須仰賴社會的專業人才來幫助國家治理。但中國畢竟是非民主國家,對於人民政治上的主張管制甚嚴,也讓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型態迥異於其他西方國家,也讓中國的非政府組織未臻全面發展。發展上也面臨較多的問題。
    
環境權崛起的今天,中國已經不能在忽略民眾的大聲疾呼,許多的維權行動不斷的出現,中國政府雖然掌控媒體,但仍無法遏抑,讓中國必須全面的與環保NGO進行全面性的合作,也許無法期許中國會立刻進行民主化,但從公民社會跟環保NGO的興起,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希望當然發展的過程,環保NGO面臨挑戰,但對中國體制來說,也是對政府的挑戰。

【雲程Comment

NGO(或社會團體)可以補充政府權力與施政的不足,本質是「幫助」。雖然有時會督促政府,基本上卻是政府的盟友,保證政府更好施政的盟友,不是敵人。認為自己不會錯的政府或總統,就不會喜歡NGO。因為NGO的行為與言論會影響自己的面子,甚至等於反過來「社會指導政治」,而不是自己一向的「政治指導社會」。「社會」(所有非CCP、非政治的機構)附屬於「政治」,中國取締NGO,豈不是其政權的自然?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416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