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CNN披露籠屋慘況 港府丟臉 ---- 《蘋果香港》
2010/03/06 09:28:59瀏覽5603|回應0|推薦1

記者:蔡元貴 馮永堅

豪宅屢創天價 草根交千元租金也難

【本報訊】香港籠屋「升呢」,榮獲國際關注。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CNN)昨日報道豪宅樓價屢創新高下的本港籠民慘況,引發外國觀眾參與討論。港府把籠屋問題歸咎於租金及籠民本身的意願,社工批評這是香港房屋政策的失敗,並對香港形象受損感到慚愧。有籠民說,特首曾蔭權不會因國際傳媒關注而改善對他們的態度。

CNN
的報道以《活在香港的籠》( Living in a cage in Hong Kong)為題,披露香港籠屋的慘況。記者 Eunice Yoon 2009 9月透過社區組織協會,訪問了觀塘一個住了 19個人、僅 625平方呎的籠屋單位。汗流浹背的她在 34室內高溫下,講述國際大都會下草根居民的生活環境,單在 YouTube觀看轉載版本的網民,半日已超過 300人次。

報道訪問了籠民鍾火流,從前當保安員,月入 3,875元,去年金融海嘯後被裁。眼看現有的積蓄,連 1,160元的籠屋月租也應付不來。 CNN邀約港府訪問被拒,只能引述港府書面回應稱:「政府一直重視草根所需,包括住屋需求……他們選擇居於床位,除了因為租金低廉,也由於單位設在方便的市區。

CNN記者特別提及香港豪宅市場近日交投瘋狂,港島西半山樓盤天匯一個複式單位以 4.39億元成交,呎價創紀錄,對比籠民生活苦況。網民反應激烈,有人直言「羞恥!」有人說"I hate HK."有留言衝着港府的回應而來:「香港政府是一群白癡。( HK government is a group of idiot.)」更有留言說:「政府在末段的反應讓我反胃。( government's response at the end made me sick.)」

議員:我覺得好慚愧

協助 CNN訪問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說,外國傳媒採訪香港籠屋並不罕見,過往路透社、美聯社也曾報道:「啲外國記者入到籠屋,個個反應都好驚訝。」她說香港的籠屋已破壞了國際都市的形象:「一個咁有錢嘅地方,連草根階層嘅基本生活都保障唔到。
施麗珊並批評港府的回應是推卸責任:「籠民要住呢啲地方,係因為申請唔到公屋,政府根本冇提供選擇畀佢哋。」
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張國柱也指出,籠屋問題是由於單身公屋不足,綜援金也不夠租住私人住宅,「籠屋係世界少見嘅住所,唔好話西方,東南亞都少見。一個咁發達嘅地方,有啲咁嘅住屋環境,作為香港人,我覺得好慚愧囉。更加令我慚愧嘅係,政府完全冇關心過呢班居民。
本港現時約有 10萬人住在籠屋,集中在深水埗、大角嘴、油尖旺、土瓜灣及觀塘等區。社區組織協會今年 4 6月的調查顯示, 10.7%籠屋板間單位的租金在金融海嘯下不跌反升,平均加幅為 15%,有業主更瘋狂加租 40%,整體租金呎價中位數由 07年的 23.9元推高至現時的 32.9元,「媲美」半山豪宅。

◎挪威傳媒報導香港籠民/鍾祖康 2009.3.29
昨天﹐挪威最暢銷的報紙 VG 在其網站中終於報導國際知名的香港籠民﹐最精彩的是﹐它有一段不容易拍到的香港籠民起居錄像。(如下嵌入)這影片﹐當然令不少挪威人非常震撼。

香港的特首和司長個個月薪幾十萬(港元)﹐並免費進住萬呎官邸﹐免費家傭成群﹐生活極其腐化﹐但香港半數人口月薪只有一萬港元以下﹐約百萬人口十分窮困﹐甚至連坐巴士的錢都沒有﹐今天還有以千計的香港窮人要住在約為3呎乘3呎乘6呎的鐵籠裡面﹐居住環境極度擠迫﹐極欠衛生。即使是貓狗等動物﹐在許多文明國家﹐都不容置於這樣的惡劣住所。
一個領導人要何等喪盡天良﹐才可以一邊看著自己的國民貓狗也不如的蜷伏在這些鐵籠之中﹐一邊在自己大得令人迷路的崢嶸官邸裡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夜夜燕窩紅酒﹐而依然可以安然入睡﹗
最近也發現﹐原來這批香港高官對所謂粗言穢語或市井俚語的恐懼﹐遠大於對自己草菅人命的恐懼。相信﹐若一天此等昏官酷吏要上斷頭台﹐他們就會回味這些粗言穢語是多麼的和平可親。
因此﹐我在良知的驅使下﹐不斷在國外﹐特別是在挪威這裡﹐像傳教士一樣向所有人揭露香港是何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並常以香港高官的糜爛生活跟香港的籠民遭遇作對照。當地人在看到香港的籠民照片之後﹐無不臉容肅穆。的確﹐人生走到住鐵籠這一步﹐是很嚴肅的事情。記得一位女士說看到我電郵給她的香港籠民照片後﹐不禁痛哭一場。一個看到這些籠民照片會痛哭的人﹐我相信就是領導香港或任何地方的出色領袖。人溺己溺的赤子之心勝於一切﹐對中國人尤其如此。
然而﹐對這挪威女子的痛哭﹐許多中國人會說這是「婦人之仁」﹐又或如胡錦濤提醒學生說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中國精神﹐中國人將會繼續為擁抱這樣的中國精神而世世代代受難下去。

◎ 籠民:沒有選擇的選擇

「無可奈何,綜援太少。」觀塘區籠民梁伯每月的住屋津貼只得 1,200元,剛好夠交籠屋租金。他去年因病入院後失去了公屋單位,重新申請起碼要再等一年,惡病纏身也要住在籠屋。雖有國際傳媒反映問題,但梁伯並不樂觀:「曾蔭權俾人吠都係咁咯,佢聽到都當聽唔到啦。」
「曾蔭權聽到都當聽唔到」74歲的梁伯本來住在鯉魚門公屋,去年大病入院,出院後被社會福利署「丟入」老人院。該九個多月內,梁伯未能前往交租,公屋單位遭房屋署沒收。梁伯離開老人院後,只好租住 50呎丁方的籠屋,月租 1,200元,比公屋單位 1,040元更貴。梁伯體弱多病,本身前列腺有毛病,又有時生蛇。他說籠屋環境惡劣,「窗都冇個,空氣唔夠,人又多,十幾人得兩個廁所,好話唔好聽,試過等到瀨。」他仍有機會重返公屋,但最快要多等一年。政府指籠民是自己選擇住籠屋,梁伯慨歎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我去開市區嘅醫院診所睇病,搬去新界,你叫我用啲錢嚟搭車好定食好呢?」
政府邇來盡失民心,即使有國際傳媒報道施壓,梁伯也不敢奢望政府改變對籠民的冷漠態度,「有外國電視報道,咁咪威水囉!不過對我哋都冇益處啦,政府理得你吖!曾蔭權俾人吠都係咁咯,佢聽到都當聽唔到啦。」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82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