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24 12:01:52瀏覽259|回應0|推薦0 | |
2015-08-24 密室脫困遊戲發展出不同型態,但玩家要在限定的時間內,正確解開各種連鎖難題,找出有用的線索,以逃離密閉空間的過程,則大致相似。當前台灣經濟在烏雲籠罩下,也猶如處於密室之中,不知為何身陷其間,也無法靠一次性的隨機運氣見到光明。 台灣經濟有成長不足及分配不均兩大現象,同時面臨實質投資不足、薪資成長不足、國內生產不足、人口成長不足(人口結構老化)、政策整合不足,以及所得不均、國外市場不均、資源分配不均、賦稅責任不均與政策不均等問題。 這樣的不足與不均,大多非短期形成,也是過去的政策縱容,甚至是導引的結果。因此,依循過去的政策走向,想要解決這種困境,就像緣木求魚,或許能夠依賴國際經濟好轉的運氣,而在一時脫困,卻無法真正解決相關的問題。 不應存在,卻還算是主流的傳統想法是,先把經濟規模做大,所有人能分配的才會多,如此每個人都能分配更多的成果,雖事實已印證並非如此,可悲的是,行政院提振景氣的方案中,多的是類似的概念。不均,可能也才是無法成長的原因,譬如:薪水差異性過大,對消費可能有負面影響,反而使經濟成長受阻。 政策的形成及資源的分配不均,亦可能同時是經濟的病因與結果。傳統政策有利於遊說能力強的大企業,因此各種補助流向大企業,而非優質企業。這一次台灣經濟陷入困境,剩下幾個月就可能下台的執政黨,已像黔驢技窮,當民間要求端出牛肉,政府在重新調整財源後,竟還提供五千億元協助非中小企業取得營運資金,也是傳統思維的產物。 成功的大企業不缺融資管道,銀行體系滿滿資金等著貸放給他們;提供給大企業的融資,很有可能將落入經營不善的企業手中。此一政治力介入的結果,只是助長市場無效率情形,如超額產能的增加更甚,或使夕陽企業苟延殘喘,以及阻礙金融私部門的專業融資判斷。 改變了想法,才有新做法。政府應協助釋放中小企業的生命力,而非積極擴大大企業的影響力。不怕民間得利,但得利的企業不應是黨政關係良好的某些企業,而應是有研發技術實力、卻無足夠資源成長茁壯的企業。迷信大企業的力量,而不以未來的發展為基礎,可能將資源錯置於失去競爭力的地方,許多國家殷鑑在前,韓國也遇到了麻煩。 台灣目前問題的解決,必須能將資金、人才等資源留在國內,同時要創造國內對這些資源的需求。選擇有助於未來經濟發展的財政擴張是方法,中小企業和新興產業的協助也都有空間。 提振景氣相關方案尤其不應由各部會從政策工具中篩選,這是由上而下的舊思維;而應從現象發現問題,從問題找出解答,再擬提創意的新方案,並尋求解決的工具及資源。譬如在國內外屢被提起的公共私營合作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解決經濟難題的一個方向,合作的方法也很多,歐盟極力推動會員國設立的國家級投資銀行(National Promotional Bank),鎖定中小企業和關鍵新興產業為協助重點,也是想使民間效率和政府資源結合。 同樣的政策,由不同人執行,就有不同的結果,政府有許多資源浪費在傳遞過程中。當政策問題叢生,經濟未受其利,除了檢討政策內容,也應檢討政策執行的方法。密室並非無法脫困,但要找對一系列有用的關鍵。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