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16 10:29:28瀏覽609|回應0|推薦0 | |
2015-05-25 馬英九總統在就職七週年演說中吹噓政績,強調經濟表現為亞洲四小龍最好,但陸續出爐的數據卻給予嚴重打臉。四月份外銷訂單為二十二個月以來首度負成長,來自中國、香港的訂單年減十.三%;金融帳連續十九季淨流出,單季淨流出一百八十八.四億美元,累計金額達一千八百七十八億美元(約五.七兆台幣)。而主計總處更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估值由三.七八%至三.二八%。 來自中國、香港訂單的大幅衰退,意味著中國紅色供應鏈來襲的警訊。統計處長林麗貞坦承,中國刻意扶植面板、半導體,紅色供應鏈崛起,兩岸產業已從過去的垂直分工演變成現在的水平競爭,我面板電子產品已被中國本土供應鏈取代。事實上,去年中巴克萊銀行著名分析師楊應超即以「中國,你好;台灣,再見」為題,發表產業趨勢報告,點出台灣科技產業即將被中國取代的危機。今年以來,中國股市出現「政策牛市」,股市大漲,資本市場活絡,中國企業得到更多的資金挹注,強化其市場競爭力。相較之下,台灣股市盤整,一些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電子股走勢異常疲弱,乃引發國人關注其是否遭到紅色供應鏈的挑戰,面臨存亡關鍵,紅色供應鏈對台灣產業的威脅,終於浮上檯面。 我們一向反對向中國傾斜的經貿產業政策,早已預見台灣產業依賴中國做為生產基地,尤其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日益升高,至今逾五十三%的情況下,阻絕了國內勞工的薪資成長與就業機會。尤甚者,經濟是中國壯大國力、鞏固政權的後盾,必然不甘於只是勞動力的提供國,勢必採取一切手段扶植本國企業,取代外國在中國的代工廠。再者,中國企業擁有低廉勞動力與國家資源的奧援,其崛起之手段異常極端,往往不惜成本大量生產,企圖以低價競爭的紅海策略打敗對手,即使兩敗俱傷亦不在乎。這方面我國面板、太陽能、LED、DRAM等四大產業曾經付出慘痛代價。遺憾的是,四大「慘」業的教訓,未能喚起馬政府正視,依然加速傾中。 今日,中國更全力扶植半導體產業,不僅政策與補貼雙管齊下,甚至以反壟斷調查為棒子,以龐大內需為餌,威脅利誘世界大廠入股中國企業,釋出專利與技術,期使其半導體產業迅速壯大。我半導體產業為世界重鎮,體質尚稱強健,但中國半導體產業已非昔日吳下阿蒙,此番紅色供應鏈風暴襲來,我電子產業必須嚴陣以待,政府亦應伸出援手,採取積極的政策因應,方不致讓台灣產業陷於「一家公司對抗一個國家」的不對稱戰爭,任人宰割。 台灣經濟不僅面臨紅色供應鏈的衝擊,資金外流更造成嚴重失血。我上季金融帳淨流出投資國外有價證券即達一百四十二.二億美元,反觀外資證券投資之流入卻只有四十六.四億美元。此一對比印證台灣不缺資金,因此無論振興經濟或提振股市,若將重點放在吸引外資流入,或台滬通之類,根本是錯誤的政策邏輯。治本的方法是讓國內資金願意留在台灣。其實,資金大量的、長期的、持續性的外流,本質上是對台灣經濟與資本市場缺乏信心,不能單純視為國人理財的全球佈局。況且,新台幣匯率強勢,台股股息與公債殖利率均高,不乏優質的投資標的,而海外投資則必須承擔匯率風險,以及全球潛在的各種金融泡沫,乃是高風險的投資行為。因此連續十九季五.七兆台幣資金的出走,絕對是投資人對執政者投下的不信任票。 探討台灣經濟問題,不能只看總體數字,也不能只看平均數,而是必須區隔出各個不同層級的差距,方可了解實際狀況與意涵。例如GDP看似亮麗,但是否正向回饋到薪資所得,才是關注的重點。同樣的,將郭台銘等企業主的收入或財富與其集團的勞工平均,只會製造出勞工高所得的假象,看不到勞工艱困生活的真相。尤要者,產業政策繼續向中國傾斜,不但已導致一般民眾的實質薪資倒退十五年,等到中國紅色供應鏈取代了台商,企業主本身恐怕也將淪為受害者。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