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3 18:50:06瀏覽240|回應0|推薦2 | |
2014.09.29 中國資本市場近日有兩件大事,值得關注與探討。一是滬港通十月將上路,未來上海、香港的投資人可以透過當地證券商直接買賣對方交易所的股票,逐步建立中國境內股票交易的聯通機制;二是中國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募資二百多億美元,上市首日股價漲幅近四成,市值達二千三百多億美元,堪稱風光上市。 滬港通與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看似兩件獨立個案,但從中國資本市場的角度觀察,卻可歸納出共通的目標,乃在擴大中國金融市場,建立資本大國的地位。如果說中國經濟發展的首部曲是吸引外國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到中國投資設廠,發展製造業,打造世界工廠。但在此階段,外資對中國幾乎只能進行直接投資,亦即投入實體經濟領域,至今雖已累積三兆多美元外匯,然而金融市場的規模與遊戲規則仍未完備,無法充分運用資金推動經濟發展,因此健全與壯大資本市場,成為中國下階段亟欲追尋的目標。 實施滬港通,中國將可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與成熟的金融市場運作經驗,間接引進境外資金挹注中國資本市場。而阿里巴巴以一中國最成功的電子商務公司,在滬港通上路前夕,竟然捨棄香港而至美國上市,加上許多中國的龍頭企業亦有意追隨阿里巴巴的腳步,顯見讓中國大企業到全球最大資本市場上市,對全世界吸金,不僅是企業本身的考量,更重要的是,配合中國當局的意圖。令人憂心的是,相對於中國展現擴大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為,我財經當局卻對資本市場,尤其股市,採取多項不友善措施。如股利課徵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股利扣抵稅率減半、年成交金額逾十億元課徵證所稅的大戶條款,以及年所得超過一千萬元綜合所得稅的稅率由四十%調為四十五%的富人稅,造成資金外流的疑慮。近日台股量縮價跌,尤其成交量的萎縮,似乎透露資金出走的跡象。 兩岸之間的競爭,在產業方面,台灣所擁有的優勢逐漸喪失,即將被中國追趕超越。如今在資本市場上也面臨同樣的挑戰。台灣的金融監管似有愈益緊縮與嚴厲的趨勢,此舉或為防止市場失序、崩潰的必要舉措,但稅制的羅網愈來愈緊密,在現今資金自由流動的全球化網絡下,並無法防止資本外流。諷刺的是,原先設定的稅收目標可能無法達成,反因資金大量流失,導致稅收減少。尤甚者,資金若是流往中國,更將造成彼長我消的局面。 其實,我執政當局若是願意檢討改進錯誤政策,則仍可在兩岸的競逐中維持原先優勢。此因中國雖有心壯大資本市場,但箇中充滿作假帳的弊端與政商掛勾黑幕,財務不透明,流動性差,是一個佈滿地雷的高風險市場,對於外資根本缺乏吸引力。中國市場最嚴重的問題乃是政商掛勾,以阿里巴巴成功上市為例,背後即充滿金權的黑幕。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阿里巴巴上市案獲利最多的,乃是一群所謂的紅二代、紅三代,亦稱之太子黨的權貴後代。這些掌握中國權力要樞的領導人後代所創立的基金(此種基金亦是靠政治關係向富商募集而來),認購中國當局迫使阿里巴巴第二大股東美國雅虎所讓出的股權,投資八十億美元在短短兩年即暴漲至三百億美元,賺上近四倍利潤,才是最令人稱奇的紅色致富奇觀。 平心而論,如此缺乏法治與健全遊戲規則的市場,西方的投資機構若有縝密的專業研究,應不致將資金大量投入。但是,對於投資管道有限,且政策與稅制嚴苛的台灣,中國打開金融市場大門,卻充滿致命吸引力。這二、三十年來,部分台商將工廠遷移西進,助長中國經濟的崛起,如今其在全球電子產業無可挑戰的供應鏈地位,卻遭到中國本土企業,即所謂紅色供應鏈的反噬,面臨被取代的危機。而台灣投資者若將資金大量投入中國金融市場,恐亦重蹈台商覆轍,淪為中國金融叢林的犧牲者,一旦資金失血過多,台灣經濟將陷入彌留狀態,再也無法回春了。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