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20 12:59:54瀏覽270|回應0|推薦0 | |
主計總處日前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一.五六%,較五月預測值三.二八%減少一.七二%,確定無法「保二」,乃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差的成績。其中,第三、四季GDP分別為○.一%、一.九%,顯示下半年經濟並未優於上半年,與以往下半年是產業旺季的景氣慣性大相逕庭。今年GDP的大幅下調與國外需求疲弱有關,事實上,我上半年出口衰退七.一%,七月仍下滑十一.九%,而出口主力的電子股業績慘綠,不少市值跌破淨值,在在反映景氣下滑的警訊。 今年全球景氣低迷,尤其世界生產重地的中國經濟萎縮,無法扮演成長引擎,導致大宗商品、原物料、原油需求不足,造成巴西、澳洲等原料生產國經濟慘淡,而新興市場貨幣趨貶,資金外流,金融危機隱然浮現。主要國家出口出現疲態,上半年美國衰退五.二%,日本七.七%,新加坡十三.一%,南韓四.九%,出口不振成為全球共同現象。不過,由主計總處預測看來,我下半年出口依然面臨嚴苛考驗,關鍵在於台灣與中國的經貿互動,已由垂直分工變為平行競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大舉瓜分甚至取代我企業的市場。而紅色供應鏈藉由中國政府的補貼與政策優惠,及暴漲的股市做為募資平台,強化其購併、挖角、購買專利權的能力,快速趕上台灣企業。尤甚者,中國扶植之策略性產業,與我強項產業重疊性甚高,太陽能、面板、LED、DRAM因之淪為四大「慘業」,目前我技術領先、產值逾兆元的半導體產業更成為中國的主要獵物。由此可知,一旦全球景氣復甦,由於兩岸產業已成零和競爭,與中國連結的台灣產業恐怕也未能受惠。 換言之,台灣經濟最大的罩門就在於兩者經貿連結太深。這幾十年來的對外投資、人才外流大抵以中國為主,而我產業大量西遷的結果,形成「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型態,而海外生產比逾五成,更嚴重的是,外銷訂單在中國生產的比例已經超過台灣,因此「海外生產」實際上即是「中國生產」。如此畸形連動結構造成一種弔詭的困境:中國景氣好,但因我多數台商企業已被中國本土產業取代,未能分享好處;中國景氣壞,我國企業連未被紅色供應鏈取代的部分亦無需求,所以更慘。 台灣經濟與中國形成連環船形態,一旦中國著火,勢必延燒到台灣。因此,當前對台灣的挑戰不僅是紅色供應鏈崛起,中國經濟更像是一顆未爆彈,可能波及台灣。中國崛起太過快速,且多由投資、人力而非技術研發帶動成長,因此經濟表現固然亮麗,卻醞釀著亞洲金融風暴式的危機。然而,唱衰中國的中國崩潰論一直沒有實現,造成世人產生一種幻覺,以為中國政府是萬能的,可以突破經濟的循環週期,以政策、資源驅動永續成長。 不過,這些年來未引爆的經濟問題一直積累,創造出龐大的房地產泡沫、公司債、政府債務,與過度投資的產能過剩、建立在高利率與高槓桿倍數的信貸泡沫,縱使健全的經濟體都承受不起其中一個泡沫的破裂。但中國為了掩蓋這些問題,竟然又吹起了一個史上最大的股市泡沫,意圖讓全民瘋狂追求發財夢,麻痺經濟下滑的苦日子。不料,此一金錢泡沫一戳即破,並且反噬實體經濟,最後只有使出人民幣重貶的手段提振出口。然而,人民幣急貶卻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黑天鵝,意外引發一場貨幣戰爭,重創了全球股匯市。台灣更是深受其害。 在馬英九執政下,向中國傾斜的政策已將台灣經濟與中國綁在一起,形同邊陲與核心的依賴關係。這種經貿關係就像三國演義中的「連環船」,台灣的作用只是提供中國經濟承受風浪時的穩定力量,然而中國經濟一旦起火燃燒,台灣必然遭受池魚之殃,與中國經濟一起焚毀沉沒。馬總統執政將要告終,主計總處下修GDP預估值,揭穿「六三三」的謊言,也為現代的兩岸經濟連環船寫下悲劇的最終結局。幸運的是,它也是一種啟示,提醒下一任執政者:台灣經濟只有掙脫中國鎖鏈,才能在怒海中求生。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