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3 13:16:08瀏覽2156|回應1|推薦1 | |
1.【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本書是十七世紀發生在中國南海的海上英雄冒險故事;也是在西方勢力角逐下,決定台灣歷史命運的戰爭史詩。在十六世紀後半期到十七世紀初期,歐洲和東洋日本勢力風起雲湧、世界局勢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之際,處在東亞大海之上的台灣,還是一個混沌未開的世外桃源,既不像中國、日本那樣,已經自主形成有力的政治主體,也不同於琉球、朝鮮,從屬在龐大的中華帝國的政治保護之下。 這個時期的台灣,除了人數不多的各族土著先住民散居島上各地外,只有來自中國大陸南方沿海的零星漢人不時前來捕魚、交易,交換生活用品,或有一些海上武裝勢力以它作為對中國大陸和日本進行轉口貿易與武裝搶劫的基地。偶而還有個別漢人移居島上,成為早期的漢人「來台祖」。 這種幾乎與世隔絕的存在,直到進入十七世紀,歐洲人在台灣海峽上的活動驟然轉趨頻繁,和日本與中國的惡性互動增加之後,才被突然打破,從此開啟了中外勢力交叉影響下的台灣四百年近代歷史。 ◆本書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 2.【閩南人的海上世紀】 這是閩南人進入世界海洋舞台的故事,也是與海上貿易絲路、鄭和下西洋、歐洲人打通東方航線等歷史,交織在一起的大時代故事。在世界發展史上,有一個被後人稱為「閩南人」的漢人群體,曾經對創造人類的海洋文明和推動東西方海上交往,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宋朝開始,住在福建南部的泉州人便積極南下南海諸國,與東來的印度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建立了密切的海上貿易聯繫,打開了閩南地區與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甚至是與非洲東岸的遠洋交流。在這樣互動的過程中,一個跨越印度洋、連接南中國海並直達台灣海峽的龐大海上商圈形成了,帶來的不僅是貨物的流通與財富的創造,還促進了佛教與伊斯蘭教向中國的傳播。並在這個基礎上奠定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和中華文明的對外流傳。可以說,沒有閩南人早期在海外各地的活動據點,就沒有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可能性,沒有閩南人先與印度、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交通,就不會有後來歐洲人繞過非洲打開東來亞洲航線的知識基礎。 十六世紀初期葡萄牙人的東來,人類文明從此進入了全球性強權爭霸的時期,也促成了世界財富的全球性流轉。閩南商人在沒有政府後援的情況下,以民間之力,機敏地投入了這一波新的全球性競爭,利用葡萄牙人占據的澳門,將瓷器和絲綢源源出口歐洲;從馬尼拉的西班牙人手中,賺取了作為世界通匯的大量白銀;與荷蘭人、英國人結合,建立了從印尼到整個東亞的貿易商圈,進而打開了台灣與世界的接軌和確立了台灣的漢人主體社會。閩南人向外拓展的足跡奠定了今日東亞貿易的基礎,也創造出許多偉大的故事,這是屬於閩南人的故事,也是台灣的故事。 3.【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 鄭芝龍,活躍於十七世紀台灣,日本與南洋周邊海域的大海盜,同時也是當時實力最雄厚的大海商.他獨自與東來的歐洲各國勢力對峙,無論是戰是和,都十分剽悍.他開濶的視野,使他在國際的海洋霸權舞台中,占得了長達兩三千公里的海上貿易版圖.他是開台的傳奇英雄,也是挑戰西方勢力的海上霸主,在十七世紀,他是最充滿個人魅力,也是最令人難忘的偉大人物. 後世之人常以他的海盜出身和降清之舉,論述他的成敗得失,但卻忽略了鄭芝龍背後代表的,當時正開始成長的閩南海上商業資本力量。鄭芝龍以強大的船隊為後盾,以整個閩南地區和週邊地區為生產、供應基地,以台灣為轉運站,貨物運銷到北至九州、南達巴達維亞的廣大區域,交易對象包括了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和南洋各國商民。就是在這個強大的海上商業-軍事集團操作下,漢人移民或往來台灣成為常態,逐漸將台灣變成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且讓台灣成為對日、菲、印的轉口貿易中繼站,這個當初由鄭芝龍一手建立的海上版圖,一直延續到今日。 鄭芝龍一生的事跡,體現了十七世紀漢人與歐洲人在東亞的商業和軍事競逐,更涵蓋了閩南漢人對台灣的開拓和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改變。從這些意義來說,鄭芝龍留給後世的,除了不斷被傳述的傳說和傳奇外,更多的是可供思索和探索的歷史空間! *詩人鄭愁予乃其後世子孫 ◎看完他們 對臺灣人的血統 去印證林媽俐教授的理論和沈建德教授的諸多看法 就可心領神會 當然囉 對國共兩黨「臺灣自古即屬中國」的咒語 也成了笑話一樁!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