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潛伏巨額虧空
2009/02/24 00:42:56瀏覽665|回應0|推薦0

 

吉密歐(Jamil Anderlini)北京報導 2009-02-18

當西方國家政府為如何救活各自的金融機構爭論時,由國家控股的中國各商業銀行相對而言未遭全球金融動蕩的打擊。一定程度上,這是因為北京在十年前決定建立四家“不良資產銀行”,即資產管理公司,以管理不良資產。此舉使中國各商業銀行得以快速轉型,成為更加市場化的機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Cinda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總裁田國立表示,中國的銀行體系非常健康,甚至經受住了如此巨大的全球金融危機。信達是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中規模最大且最為成功的。不過,許多分析師表示,雖然設立資產管理公司改善了國有銀行的資產質量,但被剝離到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已成為金融體系內部的隱性風險

當前適逢北京下令各銀行提供巨額貸款,作為旨在提振經濟增長的財政刺激計劃的一部分,以因應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急劇減速。中國銀行體系的問題始於上世紀70年代後期,當時中國領導人開始把金融機構當作存錢罐,讓它們為自己鍾意的項目提供資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這些項目中有許多無法償還債務,中國的銀行體系走到了崩潰的邊緣。19992000年,中國最大幾家銀行分兩批將共計1.40兆人民幣2050億美元)的資產,按面值全額轉讓給了相關的資產管理公司,多數轉讓所得為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的期限為10年的的債券,其年收益率為2.25%。這是一種聰明的金融煉金術,讓這些銀行將資產負債表上的漏洞,轉化為能夠衍生利息的資產。

據官方估計,資產管理公司使最大幾家商業銀行的整體遠超過30%的不良貸款水平降低了10%,並幫助國有工業部門的資產負債率降低了30%。“這種中國模式的好處是它幾乎在一夜間發生,但全部債務責任轉移到了政府和納稅人頭上,”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在北京的銀行業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表示。“在西方要做到這一點,政治層面上的難度會更大一些。”在最初的紓困後,有兩個問題日益凸現。首先,需要再一次從各銀行剝離大量壞帳,因為它們的帳目上出現了更多的不良貸款。其次,資產管理公司實際上永遠無力償還它們向銀行發行的債券的本金。“最初,人們抱著不切實際的期望,以為他們能夠快速減小問題的規模,但他們最終意識到,那些資產的質量糟糕透了,”華盛頓智庫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表示。

2003年開始,中國政府從各銀行剝離了另外一兆人民幣的不良貸款,把它們交給資產管理公司,這一次,銀行得到各種政府擔保的債券,其金額相對於資產面值有所折價。信達表示,該公司接收了大約一兆人民幣的不良貸款。這家資產管理公司表示,去年該公司實現了12億人民幣的盈利,而四家“不良資產銀行”共計盈利23億人民幣。這是外界對這些實體真實財務狀況的難得窺見。這些資產管理公司已多年未公開發布數據,外界很難知曉這些利潤是怎樣積累的,或者這些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基礎是什麼。直到三年前,這些資產管理公司還在報告20%22%上下的回收率,即按照它們接收的銀行資產的面值,得到20%22%的回報。不過,那以後它們就不太願意公開信息了。“這些資產管理公司現在肯定處於嚴重的資不抵債狀態,因為所有較好的資產都已賣掉了,而它們已將出售所得用於支付自己發行的債券的利息,”拉迪表示。這些債券中有許多將在未來幾個月到期。不過,從數十次採訪的情況看,中國官員都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即這些債券共計至少一兆人民幣的本金(據估計仍在各資產管理公司帳目上的債券面值最低總額)將如何償還給銀行。

中國審計署去年在報告中表示,它擔心各資產管理公司將不再有能力支付它們向銀行發行的債券的利息,更別提本金了。當中國最大幾家國有銀行在2004年籌備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中國財政部表示,它將擔保由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的債券,但相關銀行在上市申報文件中都警告稱,這種擔保不具備法律效力。惠譽評級將這些債券視為主權債務,並稱,若計入這些債務,未清償的中國政府負債總額從官方估算的占國內生產總值18%,上升至接近22%

中國尚未完全處置其上一次金融危機的後果,但分析師們表示,隨著經濟趨弱,一批新的不良貸款已經開始浮現。

可參照:

1.壞帳扯不清 老外裝糊塗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515466

2.中国的巨额财富到底流入谁的口袋?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568883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68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