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3 21:24:46瀏覽538|回應0|推薦0 | |
1.在秦始皇征服諸國一統黃河流域一帶以前,「中國」這個詞有很多的意義: (1)政權之中心所在地,即皇宮、京城之意(2)指黃河中、下遊一帶之各國,即「諸夏」領域(3)亦指稱「中等之國」、「中央之國」(4)國境之內。由古書上查出的這些資料,足證自古以來,「中國」即非指稱整體的國家概念。大體言之,當「中國」作為地理名詞時,乃指遠古時代黃河流域及其上之諸國位置而言,亦稱之為「中土」、「中原」,後來亦有稱為「中華」,均非「國家」之概念。又其除了地理意義外,也是文化上用來區隔華夏與蠻夷戎狄各族之別,乃自居文明之中心,世界之中心,充滿自大、歧視之排外心態,ex:自稱「夏」,人也,而東夷為猴屬,西戎為羊屬,南蠻為蛇屬、北狄or胡為犬屬、鮮卑為魚屬、氐、羌、羯亦為羊屬,玁狁為犬屬,以上均非人也,被歧視為畜牲各族,另匈奴、倭奴均奴屬,鬼方為鬼屬,都次於華夏一族也,所以均需跪拜於華夏一族之天子面前也。 2.以地理上的「中國」論之,金、元、清各異族進據中原即以「中國」自居,也就是誰佔領了中原之地,誰就享有「中國」之名也!以文化上的「中國」論之,這種自我才是中心的觀念,鄙視中原以外各族、各國,其實這種「自我中心」的觀念,許多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發源地之民族亦有之,但隨著時代演進各民族懂得與時俱進的省思,接受近代文明洗禮後,早將此陳腐觀念列為歷史的回憶,唯獨中國人仍抱殘守缺,傳承這上古留下的「天下」觀念,故造成中國人獨特的優越意識,甚至排斥近代的文化與價值,而這種排斥不同文化的思想形塑了近代漢民族同質性甚高的排外、保守、內向的民族性!此亦15世紀的鄭和吒咤於海上,稱雄於南洋、印度洋,並未能使明帝國的領導班子放寬眼界,征服諸國,稱霸於當代;又如19世紀遭受鴉片戰爭而興起的自強運動,只是著重推廣屬於器物層次的「洋務」、「船堅礮利」而已,才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論調,故中國人這種自大、優越、排外的意識才使得這興旺1000多年的帝國面臨近150年的屈辱與動盪,故因而形成的自卑感與原文化中的自大狂,犬牙交錯而成為近20年中國崛起之際,舖陳為帝國霸權思想發展的溫床,即使民生凋蔽,三農問題嚴重,仍以龐大的軍費支出在發展武力。 3.梁啟超曾批中國人「知有天下,不知有國家」,而造成「國家」思想不發達的原因,主要有二:(1)以「中國」為世界中心的心態,致認「中國」即天下,其他均為蠻陌之邦也。(2)傳統思想「天下定於一」的大一統思想,故後人只強調「一統」而忘「愛國」,只強調「天下」而忽略「國家」。此外,孫文亦批「中國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意識,而無國族主義」ex:春秋戰國時代,能人異士均可為他國謀士、客卿、將軍來滅其祖國;東漢劉秀亦是聯合各宗族的豪門巨室集團,才擊敗軍閥、流寇而建立王朝,但亦受制於各豪門,各宗族亦是以其利益為依歸在爭取「家天下」而已。由此可知,從前之中國人沒有「民族國家」之觀念,更遑論要去建構以國民主權為根據的現代國家呢?此亦孫文雖教育大眾,民族乃是自然力演化而來的,有五個要素:生活、語言、宗教、風俗、血緣,但仍逆天而行,欲以非自然力強把五族共和為中華民族,但不僅績效不彰,還被譏為「創造中華民族乃是為了奪取東北、蒙古、新疆、西藏之陰謀」使R.O.C應只有400多萬km2(漢族原居地)暴漲到1142萬km2,這豈非又禁錮於「大一統」之思想幽靈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