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27 06:18:25瀏覽603|回應0|推薦0 | |
2022/03/12〔中央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北京至今未嚴正表態,對此,中國學者胡偉提醒當局,不能和俄羅斯總統蒲亭綁在一起,要儘快切割,否則將遭遇美國和西方的圍堵而更加孤立。 中美印象網站今天轉載由中國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長胡偉撰寫、探討俄烏戰爭可能與中國抉擇的專文。 胡偉研判,俄烏戰爭將使得美國重新獲得西方世界的領導權,西方內部將更加團結,西方力量將得到明顯的增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將繼續擴大,美國在非西方世界的影響力也將提升。 因此,他提醒北京當局,如此歐洲將進一步與中國切割,日本成為反華急先鋒,韓國進一步倒向美國,其他國家將不得不選邊站並產生從眾效應,「台灣也將加入反華大合唱」,於是中國在既定框架下將更加孤立。 對於中國的戰略抉擇,胡偉建議,「中國不能與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綁在一起」,需要儘快「切割」;避免兩頭不落好,放棄保持中立,選擇世界主流的立場;盡可能實現戰略突圍,不能被西方進一步孤立。 胡偉還說,有些情況下,表面上中立是明智選擇,但不適用於這場戰爭,北京這次無漁翁之利,而有鑑於中國一貫主張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就只能站在大多數國家一邊,以免被進一步孤立,「這一立場對於解決台灣問題也是有利的」。 2月19日以視訊召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當時中國外長王毅在會中表示,「任何國家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應予以尊重及確保」、「烏克蘭也不例外」。 至於俄烏戰爭的走向,胡偉指出,蒲亭難以達到預期目的,俄羅斯陷入困境,即使俄軍付出巨大代價佔領基輔並建立傀儡政府,也不意味著最後的勝利,從此俄羅斯將背上沉重包袱,不堪重負。 此外,他說,因蒲亭閃電戰失敗,俄羅斯取勝希望渺茫,西方制裁達到空前的程度,國內經濟和民生遭受嚴重影響,不排除俄羅斯政局發生政變的可能性。 胡偉指出,蒲亭若因內亂、政變或其他原因下台,俄羅斯將更不可能與西方對抗,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將終結。 他說,蒲亭已明確要求俄羅斯戰略威懾力量進入特殊戰備狀態,俄烏戰爭有可能走向失控,若俄羅斯挑起世界大戰甚至核大戰,必將冒天下之大不韙,中國應制止世界大戰及核戰爭爆發,為世界和平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胡偉強調,他是以學者個人名義,客觀分析戰爭可能的後果並在提出對策,供中國最高決策層研判和參考。 據中國國務院參事室官網,國務院參事室是國務院直屬機構,於1954年設立,主要職責是調查研究、建言獻策、咨詢國事。中美印象網站由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創辦的非營利組織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設立。 【胡 偉 簡 歷】 胡偉,1964年生,政治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創始院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東北亞名人會」中方成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05年),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999年),榮獲"五個一工程"獎(1997年)和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2002年)。 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政治學、政策分析、中國政府與政治。 主要學術兼職有:國際政治科學學會(IPSA)理事會成員、國際行政科學學會(IIAS)中國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治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構編製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公共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政治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領導科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廉政研究會副會長、上海聯合國研究會副會長、 上海市太平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公共外交協會常務理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出國留學評審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政治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科評審組成員、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中文版學術顧問、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編委、《政治學研究》編委、《公共外交季刊》編委、《公共管理評論》編委、《21世紀國際評論》編委等。 歷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決策諮詢專家、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特聘專家以及國家行政學院、中山大學、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外貿大學、河南大學、湖北大學、上海市委黨校、浙江省委黨校及臺灣政治大學等多所院校的客座教授、顧問教授、兼職教授或兼職研究員, 以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訪問研究員等。 1982年入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學習,1989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從事政治學的教學和研究,任復旦大學政治與行政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年9月轉任上海交通大學任教。 1997年8月至1998年7月在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2000年 11-12月在挪威卑爾根大學做客座教授,2002年9-12 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2006年10-11月在法國里爾政治學院任訪問教授,應邀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 俄羅斯、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瑞典、挪威、丹麥、冰島、加拿大、澳大利亞、智利、巴西、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尼、越南、土耳其、以色列、巴林、瑪律地夫以及北京、上海、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學術演講和訪問。 先後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部資助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霍英東基金、美國福特基金等研究專案20餘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案、國家"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專案、 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分享課和上海市精品課程等。 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7項。 著有《政府過程》、《司法政治》、《論政治》、《現代化的模式選擇》、《走向科學建黨的自由王國》等,主編《中國城市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藍皮書》、《中國城市公共服務評價報告》等,譯有《民主與全球秩序》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國外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上百篇。 主編"政治學名著譯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起)、"政治與公共事務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起)以及"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起)等系列叢書。 2013年獲美國公共行政學會(ASPA)"會長功勳獎"(ChesterA. Newland Presidential Citation of Merit)。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