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星期專論》台灣的意義(下) ---- 余茂春
2022/01/13 20:31:00瀏覽648|回應0|推薦3

2022/01/09

萬眾矚目台灣

現代社會中,主權來自於人民的認可。台灣的主權不僅奠基於歷史、法律、現實和台灣人民的意願,也奠基於將台灣的志業與其他自由國家聯繫在一起的共同原則。 正如美國的《獨立宣言》所闡明的,各州和聯邦政府「的正當權力來自被治者的同意」。開國元勛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精闢地指出:「在自由政府中,統治者是僕人,人民是他們的上級和主權授予者。」正是因為這些普世的理想,全世界的目光才聚焦於自由民主的台灣。

兩岸關係的重要性

不只是中共爭奪「中國」的合法性,強迫台灣成為北京管轄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自由和暴政的史詩級鬥爭。 北京誇誇其談與台灣「統一」,但這個問題沒有折衷之道,而是兩種極端對立治理模式的衝突。台灣是自由民主國家,中共卻是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獨裁政權。 在冷戰時期,自由國家聚焦於西柏林,現在則是台灣。這是一場超越時空的競賽。

台灣很強大 並將扮演決定性角色

台灣雖是小國,卻擁有堅強實力,可以發揮決定性作用。唯有台灣人做出選擇,才能決定台灣的方向。 台灣人可以從歷史殷鑑中得到慰藉。民主小國希臘成功擊敗兵多將廣的波斯帝國。十九世紀的小王國薩丁尼亞(Piedmont-Sardinia),在列強環伺下最終統一義大利。在二十世紀,國土面積僅約台灣三分之二的以色列,在四十年內三度戰勝規模遠大於己的對手。以色列和台灣一樣,有強大的美國為後盾,中國卻沒有能與之並肩作戰的盟友。 質疑台灣自衛能力的人,經常引用舊約聖經故事「大衛與歌利亞」來暗指某種宿命論。然而,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大衛打敗了歌利亞。如今唱反調的人就像當時的失敗主義者,都以為歌利亞龐大到不可能倒下,事實上正是因為歌利亞太龐大,無法逃脫敗亡的命運。

台灣擁有北京無法企及的優勢

台灣人可以出於自由意志捍衛自己,而非為了迎合獨裁者的願景。中共欠缺任何政治合法性,所以深深忌憚人民。中共愈發孤立,旋踵成為國際社會的過街老鼠。如同龐皮歐二○二○年在加州尼克森總統紀念圖書館暨博物館發表的演說,「共產黨人幾乎總是在撒謊。他們最大的謊言就是以為自己可以代表被監視、壓迫、懼於表達意見的十四億人民發言。」 蔡英文總統體認到台灣的內在力量,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雄辯地強調:「當一個台灣人可以很光榮,可以抬頭挺胸、昂首闊步。」只要中國人民可以無所畏懼地表達意見,他們無疑都會認同這種說法。 台灣人可以自豪的地方不光是自由民主。台灣崇尚自由市場及私營企業,放眼全球的經濟和貿易產出,更超越許多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台灣也是美國第九大貿易夥伴。 正如我們在這場始於武漢的瘟疫中所看到的,台灣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傲視全球。台灣更是全世界最長壽、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電影、音樂和中華傳統藝術方面也風靡全球,媒體自由更是亞洲第一。

台灣是全球經濟和科技供應鏈的關鍵領導者,是半導體設計和製造業的重鎮。如果沒有台積電,這個世界就會停擺。 最重要的是,台灣擁有全世界最成熟、最高水準的選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台灣人民一貫透過往往爭執不休、但也活力十足的民主程序選出領導者,不論其社會經濟地位或性別,所有族群均可發聲並發揮自己的潛能。 蔡英文總統正是典範之一。除了以色列前總理梅爾夫人(Golda Meir),蔡總統是亞洲唯一憑藉自身能力和傑出表現成為國家元首的女性,她和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其他國家的女性元首不同,沒有訴諸男性強人光環的家族背景庇蔭。 世界談論台灣時,通常僅提及軟、硬體設施,但人民才是台灣真正力量的根源。 誠如蔡總統所言,「台灣,已經被國際定位為民主成功故事、可信賴夥伴、世界良善力量,這是台灣人民共同的驕傲。」

世界需要台灣 正如台灣需要世界

台灣需要世界各國力挺,世界也需要台灣。這點在未來數年內尤其顯著,因為有志一同的國家將持續合作反制中共威脅。 台灣掌握與中共交手數十年的寶貴經驗,過去兩年的情況更為此增添重要性。在致命冠狀病毒從武漢擴散初期,若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全球領袖儘快注意到台灣方面的示警,無數人命和財富就可倖免於難。台灣早知須對中共保持高度懷疑。龐皮歐也直言,對於北京,「不信任,且要查證」(distrust and verify)。 當這場疫情爆發後,「#TaiwanCanHelp」(#台灣能幫忙)的主題標籤迅速爆紅。無論是保護人民健康、守住國家防線、確保經濟和供應鏈運作或維護人民基本自由,台灣確實幫得上忙,也正在幫忙。這個事實將為自由國家帶來希望,並向北京表明,國家大小並非誰能贏得未來的決定因素。 (余茂春為美國海軍官校東亞和軍事史教授,曾在川普政府擔任美國國務卿龐皮歐政策規劃辦公室中國政策首席顧問,現為哈德遜研究所及2049計畫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以及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國際新聞中心孫宇青譯)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712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