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09 22:02:43瀏覽316|回應0|推薦0 | |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2021年12月5日專電) 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灣把握晶片需求激增、台商在美中貿易戰期間從中國回流的機會,與美國經貿關係日益熱絡。即使北京反對,台美仍朝洽簽雙邊貿易協定的方向邁進。 台灣名列美國第8大貿易夥伴,領先越南,些微落後英國。截至9月底,台灣12個月內向美國出口破紀錄的720億美元貨品,與2017年、也就是前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對大量中國貨品加徵25%關稅的前一年相比,提升約70%。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U.S. Census Bureau)數據,美國一年來對台灣出口總額達350億美元,較美中貿易戰前水準攀升約35%,主要由台灣增購美國原油、機械和汽車帶動成長。 報導寫道,台美拓展經貿關係之際,雙方不顧北京反對,著手正式加強雙邊貿易關係。 台灣是美國半導體重要供應來源,對美國出口激增反映眾多產業渴求晶片的現況。不過,台美經貿關係加溫最大因素是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延續前朝政策,持續對大量中國貨品加徵懲罰性關稅。 為避免對美國客戶漲價,許多總部設在台灣的企業至少將部分產線從中國拉回。台灣政府協助回流的廠商取得土地、融資建設、延攬員工,助長鮭魚返鄉的趨勢。 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統計,2019年以來,243家回流台灣並獲政府協助的廠商投資超過300億美元。 總部設在台北的俊良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是產線從中國移回台灣的扣件廠商。俊良總經理霍多瓦尼(JonHodowany)說,20年來,俊良約半數產品在中國浙江省生產,公司思考拓展業務時,台灣提供降低生產機具採購成本的獎勵措施,但美國對中國製產品加徵關稅是俊良回流台灣最重要的因素。霍多瓦尼形容美方關稅有如「釘在棺材上的釘子」。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迫使許多員工在家辦公,帶動個人電腦、電子設備及扮演運算中樞的半導體需求,是台灣對美國出口成長另一因素。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長張銘斌估計,從中國回流台灣的廠商中,電子產業占超過70%。他說,回流獎勵計畫預定今年結束,但兩岸緊張加劇、在中國經營的部分台商面臨壓力,在此背景下,他考慮延長獎勵計畫至多3年。 今年6月底,台美恢復中斷4年多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 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說,美台經貿關係加深凸顯雙方共同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則說,中方嚴正反對美台任何形式官方往來,敦促美方恪守長期奉行的一中政策。 對美國來說,半導體是從台灣進口最大且迅速成長的類別。由於全球晶片短缺,多數國家都仰賴台灣增加供貨,執全球晶圓代工牛耳的台積電在此局面下深受矚目,今年4月宣布未來3年預計投資1000億美元研發及擴產。 報導寫道,台灣擁有先進晶片製造主導地位,令人憂心美國可能在這方面太過依賴台灣,特別北京鼓吹兩岸統一、加強對台武嚇的背景下。為緩和疑慮,華府官員嘗試並成功吸引台積電、三星(Samsung)等晶圓代工廠商在美國設廠。 華府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說,這需要多年才會有結果,台灣擁有的晶片生產地位將讓台美關係將更加緊密。 何瑞恩說:「台灣本身就很重要,拜登政府需要以實質方式深化雙邊關係。」 270家美國上市中企恐"被下市" 立委要求清查曝險 ---- 民視新聞網 2021年11月9日 楊思敏、陳聖翰 台北報導 270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因為不配合審計檢查,恐怕被下市,因此立委要求金管會,必須全面清查台灣的曝險金額,和即將面對的風險,另外,經濟學人也列出,10項影響明年全球經濟穩定的因素,其中有4項都跟中國有關。 去年美國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日前更啟動審查措施,有270家在美掛牌的中國企業不配合審查,恐怕面臨強制下市的命運,就怕台灣投資人或壽險基金踩雷,立委要求金管會全面徹查。 綠委示警! 要求清查曝險金額 立委(民)吳秉叡說,「如果270家的中概股,在美國的證券交易市場下市,台灣有多少人投資人,有投資美國的證券市場,然後有買到這些中概股,這個我要看要掌握資料,因為這個風暴很快就會來。」由於這些中企多為國營企業,商業機密等同國家機密,中國不願遵守國際規範,恐怕全數要從美股下市,但不少在台掛牌的中國企業,是不是也資訊不透明的地方?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當年有跟對岸有談到,一個臨時審計的機制,當然這不是正式,就是臨時審計,我們可以派去那邊,去對在這邊上市的公司,去做審計工作。」另外,經濟學人智庫公布,10項影響明年全球經濟穩定的風險,其中有4項就和中國有關,包含美中關係惡化、中國房地產崩盤、新冠疫情以及台海危機,美國被迫介入。中國成為未來經濟最大的變數,學者也提出警示。 中經院助研究員王國臣說,「台灣跟美中,都接觸頻繁,過去一段時間,又有許多洩密的行為,尤其在軍方,所以台灣如何在中美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我覺得會越來越困難。」專家認為,4項風險發生機率不高,但美中爭霸不只在科技業,金融和資訊將會是未來新的戰場,台灣該如何在中間,持盈保泰,可得仔細思量。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