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17 06:20:07瀏覽358|回應0|推薦0 | |
2014-05-22【大紀元訊】 日前,來自中共財政部的消息說,2014年上海、浙江、廣東等10個省市試行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地區發行政府債券實行年度發行額管理。有外媒稱之為「首批西方式市政債券」。筆者認為,這對破解地方債危機沒有太大意義,中國地方債必然仍是無解的死結。 中國地方債務危機是近年各方關注的焦點。據中國審計署報告,去年6月底3個省份負債率超過100%;接近100個地市、200個縣超過國際一般參考值。截至2013年6月份,地方政府的負債總額升至創記錄的17.9萬億元。 政策體系滯後,改革效果難測 中共在地方政府債券相關法律的制訂上,跟不上現實市場的需要。根據中國現有《預算法》的規定,地方政府沒有直接發行地方債券的權利,也不允許存在赤字。 中國從2009年開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009年和2010年,所有地方政府債券都是財政部代理發行的。2011年財政部啟動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省市僅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和深圳市,由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2013年6月新加入山東省及江蘇省試點,這次發佈只是擴大試點範圍。有了《預算法》的限制,在這樣的政策體制背景下,改革緩慢,根本跟不上地方債近年「井噴」的緊急形勢。 顯然,此項政策出臺,更多是針對地方政府債務極不透明的情況。有專家認為地方債是「糊塗帳」,地方政府融資到底是甚麼資產抵押的,債務資金用到哪,這些項目產生的預期收入和回報怎樣,這連地方政府自身都說不清楚。陸媒《南方都市報》曾對中國76家銀行和1604位銀行家進行調查,報告顯示銀行家最擔心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地方債務風險難以估算。中共政府對於經濟難題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可以想見改革措施的效果。 地方債與土地財政糾結「剎車」為時已晚 一直以來,中國地方債償還高度依賴土地財政,特別在房地產業上升時期,土地財政還是地方政府引以為榮的「政績」。地方債與土地財政深度糾結,積重難返,「剎車」為時已晚。時至今日,地方政府債務償還對土地批租的依賴在上升,達35%,個別省市甚至超過50%。地方政府債務與房地產危機成為相互關聯、一明一暗的「定時炸彈」。相對而言,房地產的危機呈現在產業鏈,而地方政府債務卻是不透明的「糊涂帳」。 同時,儘管不能自行發債,地方政府通過種種方式舉債的行為已經屢見不鮮,融資平臺除了向銀行貸款外,又搞集資、搞信託,帶動了銀行、財政、土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近年,銀行信貸以外的地方融資增速非常快,比例佔到新增融資的40%。2014年和2015年是地方債務特別是平臺融資集中到期的高峰,屆時還本付息壓力巨大。 誰是地方債務的最大受害者 審計署報告表示,2007年以來,各年度全國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當年償還本金中,由財政資金實際償還的比例最高為19.13%。也就是說,一塊錢的地方債,地方政府要拿出0.19元。實際上,中共政府的審計統計,是根據歷史資料得來的,只是估算。我們實在搞不清楚有政府擔保的以及政府有連帶責任的地方債,政府到底需要拿出多少比例的錢去應對。 但是,從中國目前的政治經濟體制分析,地方債務的最大受害者,似乎不是地方政府,除非最終引發政權倒臺。與其他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是內債,據審計署資料,地方政府債務債權人主要是國內銀行、地方債券、其他單位和個人。這就表明,中國地方債的殺傷力主要對內。 地方債「炸彈」一旦爆發的話,透過銀行和信託體系,對市場的殺傷力巨大。大量的地方債都是通過借新貸款去補舊貸款,銀行相當一部份貸款是債務的延展。地方政府出現了債務違約,那麼直接影響的就是商業銀行的貸款品質。現時,隨著地方政府性債務陸續到期,銀行對債權人權益保護和政府行政干預行為更為關注,政府信用成為目前銀行高度關注的問題。 而對於信託,大量的投資者是老百姓,對信託的風險及政府信用都沒有理性認識。如果地方政府信託違約,可能迫使投資者集體維權,地方政府無法解決,隨時引爆社會大變革。 死結的根源:欲放還控開倒車 中共維穩管治思維涉及一切,試點地方政府債務自發自還,說是簡政放權,其實也只是將工作量下放,並不是真交給市場運作。因為著眼點還是限額管理和風險控制,其苦衷應在於即使在世界市場經濟大潮之中,出於政權維穩考慮,也根本不願意建立真正獨立的市場體系。這跟中共有段時間煽動民眾反日遊行但又擔心遊行演變成反共一樣,政治上的不敢放開跟經濟上是一致的。 市場經濟需要獨立的市場主體,中共體系內不具備獨立的市場主體,不願放手也不敢放手。無論是對人民幣匯率的控制還是對IPO的控制,還是對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的管理,都是表面說「放」實際還是「控」。 華爾街日報在《中國IPO改革開了倒車》一文中談到了中共對市場改革的怪異態度。「中國長久以來對市場又愛又恨,一方面利用市場推行必要的改革,另一方面又留有足夠的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撤銷大部份改革措施。」 十年前的中共會議文件聲稱,要讓市場力量在中國經濟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十年後的中共領導人承諾,讓市場力量在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們難以解釋「基礎性」與「決定性」的差異,只能說明十年來中共不願意變的從來沒變——不尊重市場規律。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在接受陸媒採訪時直言 :「(地方債新政策)看來是一個短期之內只能這麼做的權宜之計,當然這個短期有可能很長。」他說,中共出臺規範地方舉債程式、限額控制下的這個自主實際上是一個半自主。要真正自主,「地方政府首先就必須要成為一個透明的、獨立的舉債主體。」「但是這種模式要改起來,就牽扯到政策體制的重大調整,短期之內看來是沒有可能性。」誠如斯言。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