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
發表於 2011-4-9 23:43 | 只看該作者 http://jft4u.com/chat2/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5076&pid=305659&fromuid=3792
小不 發表於 2010-10-13 22:19
原礦土 想聽聽大家對原礦土的看法 何謂宜興原礦 如何分辨 ?
宜興土的定名 "含鐵質黏土質粉砂岩" 民間謂之岩中泥 泥中泥 明代紫砂著作 陽羨茗壺系 中寫 "皆深入數十丈乃得" 岩泥礦採下後 經風吹日曬雨淋 研磨粉碎 再錘煉始得以製壺
小不 發表於 2010-10-14 21:42 自然最美 問題是自然是什麼 ? 誰看的懂 ? 原礦土就是自然土 大自然提煉的 沒有人的俗氣 原生原承不刻意 現代的陶土多為調和土 為特定窯燒 特定釉色而決定配方 拿一塊現代陶藝家的作品 翻過來看看屁屁 再看一下被踩平的泥巴路 或許我們會發現一些答案
小不 發表於 2010-10-16 13:12
本帖最後由 小不 於 2010-10-16 13:15 編輯 由土胎鬆緊 窯燒溫度 工法新舊 再比較顏色 重量 這也是一種辦法 假如窯溫不高 土胎不緊 工法老 那壺就要輕 燒結足溫 胎土紮實 年紀輕 那壺拿起來就應該重些 搭配的條件合情合理 就是自然不做作 一路上人不多 倒也清淨 人少多個溫暖 謝謝各位捧場 宜興土很有趣 以陶土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 看似粗曠 撫之如豆沙 遠窺俗不耐 近看花俏多變 置之如土 養之如玉 是不是寶 ? 我想應該是的 ~
翕哱艸堂 發表於 2011-4-8 19:16
小弟說說己見: 宜興紫砂陶,主要為紫泥、本山綠泥、紅泥三種,統稱為紫砂泥。 宜興紫砂泥,屬於高嶺土-石英-雲母類型, 含鐵、硅量高,不需添加其他原料就能單獨成陶,稱為原礦。 據宜興陶瓷工業公司『紫砂陶器造型』書中說明: 紫砂成品有小於2%的吸水率, 氣孔率介於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間, 透氣率約5%,泥料分子成鱗狀排列。 紫砂礦土,必須深入山中地層深處開採, 明周高起『陽羨茗壺係』中:《出土諸山,其穴往往善徙, 有素產於此,忽又他穴得知者,實山靈有以司之,然皆深入數十丈乃得。》 也就是說紫砂泥礦,不同年份所採,並不等於在同一礦區, 所以每個時代的紫砂泥,都有質、感上的差異, 而這種差異,也就是鑑別各年代器具的依據之一。 天然紫砂泥燒成後,因紫泥、紅妮、本山綠泥的配比不同, 呈現出紫、紅、黃、紫紅等4個基本色調。 在1916年起,有些紫砂器,為了增加紫砂器的顏色, 把氧化鈷加到本山綠泥裡,燒成後呈綠色(草綠、翠綠、藍綠), 把氧化猛加到紫泥裡,燒成後呈黑色。 這在當時的創新作法,因為有加入其它的原料, 所燒出來的器具,小弟認為已經不能稱為原礦了。
翕哱艸堂 發表於 2011-4-8 20:29
『陽羨茗壺係』記載: 造壺之家,各穴門外一方地,取色土篩搗, 部署訖,龕窖其中,名曰養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清稗類抄』: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樁以杵,必數次, 是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沈, 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製器。 這是最早的練泥方法。 1930年代,改用『石磨』法, 製泥的泥坊,將買來的山泥原料,拼合攤曬, 再用石磨磨成粉末,用絹布篩,篩出細末再加水調成泥, 稱之為生泥,然後用大木槌搥打數十遍成為熟泥,才能製器。 1959年開使用機器粉碎,在真空練泥機煉製成熟泥。 澄泥法,依時代不同,顆粒大約是35~60目,泥沙團是0.3~0.5㎜。 『石磨』法,顆粒大約是60目,泥沙團是0.3㎜。 而機器粉碎,顆粒大約是100~120目,泥沙團是0.15㎜。
快要摸到邊了
何謂宜興原礦 如何分辨 ?
超級簡單的題目 ^ ^
趙庄盡絕 黃龍禁掘 他山進獗 多說無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