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01 12:14:20瀏覽3376|回應2|推薦93 | |
三、本堂教友四問阮神父 1.神父,您在越南受培育,在臺灣晉鐸滿25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您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與收穫是什麼? 答:越南與台灣,文化上的差異並不太大,宗教信仰卻有很大的不同。我在越南生長、受教育,青年時期一直以為:神職人員是地位與權力的象徵。我來台灣,最大的改變也就是我個人最大的收穫;我更了解自己的聖召,也藉著天主的恩寵,能因時因地調整自己,適應不同的環境。 即使到現在,越南的神職人員仍舊是萬中選一,在民間還是有很崇高的地位與無形的權力。就「神父」這個牧羊人的角色來說,在越南是站在「給予」的立場,在台灣則完全是「服務」;在羊群中我不是領導,我只是個為羊群服務的人。在越南,神職人員可能像個警察,負責指導、挑錯與糾正;在台灣,我像個醫師,從瞭解、體諒、沖掉人本性的惡來激發他內心的善。以台灣的信仰環境而言,若非心存服務,聖召的心念一定動搖。心態改變,收穫也不同。心靈成長就是我最大的收穫。 2.當神父最快樂的時光是什麼? 答:前面提過,嘉義民生堂讓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我最大的快樂也來自在堂區辦的各類活動。無論是暑期道理班、守聖時、堂區共融或各種節慶活動,從構想、籌劃、分工到執行,每一環節、每一階段都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各盡其力,各展所長。活動不拘大小,都可以活絡堂區,把堂區大家庭的精神彰顯出來。推動任何活動之初,一定會有困難,也會遇到各種阻礙;為了克服困難,拆解阻礙,只能不厭其煩溝通。過程中固然會碰釘子,心理上受挫折,情緒也受影響;但是,只要有益堂區發展,好天主總會給參與者最大的補償。以我在鹿寮天主堂所辦的暑期營為例,頭一年,只有十幾人;以後逐年增加,到後幾年,甚至有七八十位。又如我們堂區,剛推動暑期道理班時,也有很多雜音,但大家還是發揮愛心,使這個活動逐年成長。看到活動開花結果,內心固然快樂,更大的是感恩。 3.神父,您怎麼看待台灣的聖召環境? 答:台灣教會給我的最大感受是,父母注意子女學業與才藝遠遠超過信仰。中壯年,甚至年輕的父母,成長期泰半非常辛苦;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順遂過一生,只要求好成績,忽略信仰的陶成。課業至上,若補習或學才藝的時間與進堂時間衝突,父母大多不鼓勵孩子進堂。追求功利、輕忽心靈,這是信仰的危機。孩子生得少,一般家庭的物質生活水準又不低,青少年很難不沉溺於物質享受;相對的,神職人員生活清貧,在世俗間無名無利。除非父母多方鼓勵、用心培育,很難吸引孩子們回應聖召。為人父母者若捨不得自己的孩子走聖召之路,當然也無法鼓勵別人的孩子走這條路。 4.神父,您有什麼話想跟對聖召有興趣的孩子說? 答:聖召不是犧牲,而是一種奉獻生活。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在世俗人的思想裡,大概和尼姑和尚一樣,只是不托缽化緣。然而以目前科技化的時代來看,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並非拋棄一切,遁世清修;他(她)們只是犧牲建立小家庭,投入大家庭中,積極入卋,做更大的服務。因為沒有家累,神職人員可以努力進修,發揮潛能,建構自己的專業;他(她)們比一般人更能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可以有更大的自我實現空間。 漫長25年的司鐸生涯中,我不曾覺得辛苦;因為流過的汗水越多,所結的果實越甜美。局外人看來,神父是孤獨的;表面上,我的確也有過孤獨的時候。事實上,我不曾感到孤獨;無論在人群中,或孤單在神父宿舍,我常覺得:天主與我同在,教友們的心也與我同在。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