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生死學 41:中 隱
2022/10/03 06:36:33瀏覽41|回應0|推薦0

 

「中隱」之道是白居易的偉大創意,為後世官場不順的人提供了了不起的身心慰藉,我正是在擔任院長那兩年任內,體認出它的妙用。中隱乃相對於大隱和小隱而言,傳統上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于林」之說,反映出古代文人在「仕與隱」之間所作成「生命情調的抉擇」。因為至少在明代以前,讀書人不是進入官場就是在家自食其力,陶淵明乃是最佳例證;不過他是主動辭官,回家去當個真正隱士。退隱的處世之道雖然為道家所重,但是孔子也曾經起心動念,譬如他讚賞曾子父親曾點之志「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自己也有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歎喟,在在顯示讀書人內心自有一方避世夢土,足以令其進退自如、收放自如。當然隱於廟堂之上的「大隱」如今已無可能,但於生涯中公私領域各自發展的「中隱」卻值得效法。

 

必須說明的是,中隱之道不宜太早落實,年過半百再上道為佳;因為那時候職場生涯已由盛而衰,需要及早作出生命情調的「典範轉移」,以免不適應而感到失落。中隱的真諦在於「不積極作為」,但絕非「積極不作為」;前者對應「五十知命」而有為有守,後者則流於打混摸魚殊不可取。民間有句俗話足以當作「不積極作為」的最佳註腳,卻被大多數人誤解為消極混世,那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句話的奧義深藏于道家楊朱的「為己」思想,體現出澈底的「獨善其身」;人們多詬病其「獨」以為自私,但真正用意在於「善」的自掃門前雪之獨處之道。這其實正是道家對儒家不滿之處,認為儒家老想教人兼善天下,卻可能弄得天下大亂,反不若小國寡民的桃花源幽境來得令人嚮往。平心而論,二者著實皆有所偏;時至今日,唯有儒道融通方為坦途。

 

      在新生死學的安身立命方面提倡中隱之道,看似突兀其實切中,這當然要把人生放在「向死而生」本體論的脈絡內來看,方得其間大智大慧個中三昧。畢竟人生不脫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既然是非成敗轉頭空,那麼無論如何入世用世都無關宏旨,反不若出世避世來得務實。我並非在此表達悲觀消極,而是提倡看破看透看開,以掃除對「有為」的執著迷思,從而通過澈悟而達於「為而不有」之境。這一點唯有莊子看得開,傅偉勳說:「祇有莊子,不但並談生死,更能直接凝視死,體驗死亡,把自己整個生命投入生死問題的實存主體性探索,藉以發現一條不依傍任何外力外物的大徹大悟,精神解脫之路。」拈出「中隱」之說的白居易在生命後期逐漸認同莊子,他的「閒適詩」之分類即來自莊子對「閒」與「適」二字的引用。有人統計莊子使用此二字次數居先秦之首,絕非偶然。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cniu1014&aid=177239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