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24 16:22:14瀏覽521|回應2|推薦3 | |
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國民黨的本質就是輸不起的詐騙集團,選舉敗戰就要鬧「叛亂」。而且不是自1949年逃難來台才詐騙台灣人而已。原來他們在中國時,孫中山就在詐騙當時的中國人! 錢形舞補充結語裡提到:「歷史就是不斷重演。以前, 國民黨大選敗給『進步黨』,最後武裝叛亂,走投無路下,引入共產國際的勢力。今天呢?國民黨大選敗給『民主進步黨』,最後想要武裝叛亂,煽動人民上街,但是無奈台灣軍隊國家化而失敗。最後連戰也想到引入共產黨的勢力。所以說歷史相似的令人驚訝,老天爺懶的連名字都不想改,多加個『民主』兩字而已。」 也談國民党是如何竊占中華民國!發言人:錢形舞, on Nov 18/2007 兩岸的中國一直有一個歷史迷思,就是普遍認為中華民國就是由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前身為同盟會)所創建。因此國民黨就等於是中華民國。國民黨對於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居功蹶偉。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 事實上中華民國的誕生,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是有其小部份功跡,但是要說整個革命是由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所創建,那就是國民黨竊占中華民國後竄改歷史所創造出來的歷史謊言。稍微讀點中國近代史就會發現這其中疑點重重。輕易的可以戳破這其中的假話。
大家一定感到很好奇,那同盟會的三大組織怎麼沒有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登場參與革命呢?那時因為同盟會當時忙於內鬥,章炳麟正在聲討孫中山私自吞沒日本政界友人支持中國革命的捐款。國學大師章炳麟寫的 「孫文罪狀」一文正在南洋等地流傳,同盟會已經名存實亡,三大派系各行其事,自始不知道武昌的文學社與共進會已經起事了。 相較於孫中山與興中會的行為,華興會還是比較有良心的,糾集舊部,返湘助戰,雖然黃興在與勢大的清軍對戰中敗陣,但是黃興參戰打了硬仗的英勇行為還是讓黃興的聲望一時間遠高於孫中山,最後孫中山被革命黨人逼下臨時大總統一職時,黃興還成了南京留守,為袁世凱之外的第二號人物。
唯孫中山已在上海自己成立了臨時政府,並且自任臨時大總統,堅不讓出這個職位以換取統一。在經過武漢革命黨人與已經宣佈獨立的許多省份施壓下,孫中山才不情不願的讓出這個職位。但是孫中山讓出這個職位後,旋及不願接受任何職位,趕往北京準備競選第一任正式總統。 事實上歷史的真相是當時有許多新黨成立與國民黨競爭的。特別是因為孫中山貪汙疑案而四分五裂的同盟會在革命完成後,更是分裂出來許多小黨。其中有孫中山最大的政敵章炳麟與光復會舊部所組 成的「中華民國聯合會」,後更名為「統一黨」,最後再與湖北孫武所組成的「民社」合為「共和黨」。與國民黨同為臨時國會的最大二黨。 章炳麟雖然加入過同盟會,但是與孫中山實為政敵,章炳麟字太炎,為清末著名之國學大師,生徒眾多,許多當時的名士清流都得稱他為老師。民間聲望遠在孫中山之上,而湖北孫武所組成的「民社」聲望也不小,合併成「共和黨」後實力不在「國民黨」之下。 特別的是「共和黨」受到許多武昌起事的革命元勛支持,加上章炳麟一直與「君主立憲派」交好,特別是與「立憲派」的領袖梁啟超為至交,在臨時國會中,「立憲派」所組成的小黨也多支持「共和黨」,遂使孫中山的「國民黨」在臨時國會失去了多數控制權。
孫中山深感大勢已去。決心大選後 武裝暴動,推翻中華民國的第一次民選共和政權。這就是國民黨自稱的「二次革命」,但是當時被社會輿論認為是國民黨選輸後的奪權叛國之舉,社會人心渴望由素有清譽的梁啟超組閣,進步黨身為國會多數必可制衡擁有兵權的袁世凱,以穩定共和之始。 當時原本就反對革命的「君主立憲派」也認為由他們的領袖梁啟超組成共和後第一任實權內閣,也不比立新君而立憲差。於是梁啟超,孚有人望'民心的新內閣是有希望成為安定政局的主要力量。 但是此時孫中山已經失去權力與民間聲望,而想以國會控制共和,又選不贏梁啟超的「進步黨」,因為國民黨在共和肇建後種種不得人心的行為,更讓社會輿論深感失望,最後孫中山什麼都聽不進去了,決心全面武裝叛亂。 而國民黨中許多非興中會系統的人也普遍不認同孫中山的作法,選擇脫離國民黨,留在中國繼續為共和努力。而與孫中山東渡日本的黃興等人,也對孫中山心灰意冷,不願再加入孫中山所組成的「中華革命黨」,另組「歐戰研究會」,與孫中山斷決往來。 已經窮圖末路的孫中山亦發瘋狂,新組成的「中華革命黨」黨旨,竟然是效忠孫中山一人,並主張再革命取得政權後,只有已加入「中華革命黨」的「首義公民」能被選為公職,有被選舉權。完全背離共和原理。因此更多人離開孫中山,最後所剩之人不到當年千分之一。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