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想知:(四十六)):食品業嘗到了“對沖”的甜頭
2010/08/19 10:19:29瀏覽271|回應0|推薦0

食品業嘗到了“對沖”的甜頭

英國《金融時報》 哈威爾•布拉斯 葛列格•法雷爾 20100819 06:34 AM

 

想像一下你為一些全球最大的連鎖超市供應早餐穀物、瓶裝啤酒和切片麵包,或者你是全球最大的肉類生產商之一,你購買玉米餵養牲口,然後從賣肉中獲取利潤。

現在再想像一下:由於乾旱造成俄羅斯穀物嚴重歉收,小麥、玉米及其它農產品價格在短短數周內猛漲了50%,而這些農產品在你的生產成本中占了很大部分。

更糟的是,俄羅斯還下達了糧食出口禁令。這正是泰森食品(Tyson Foods)、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家樂氏(Kellogg)和卡夫(Kraft)等公司眼下遭遇的情景。然而,與深感驚慌的許多投資者不同,這些大型食品公司很可能經受得住大宗商品市場的動盪。

為什麼呢?銀行界人士和業內高管表示,2007-08年糧食危機中的慘痛經歷,讓各大食品公司學乖了,如今它們都使用了衍生工具,因此不會受到最新這輪農產品漲價的衝擊。

 

它們已開始感受到了使用衍生品的好處。這些公司紛紛告訴投資者,它們採用的大宗商品對沖策略,將使它們大體上得以免受小麥、玉米和大麥價格飆漲的影響。

半個多月前,人們開始認識到俄羅斯穀物問題的嚴重性,穀物食品及方便食品生產商家樂氏召開了一次電話會議,會上向投資者表示,該公司對各類大宗商品進行了90%的對沖。

全球最大的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上周表示,該公司對2011年底前購買的大麥都進行了對沖,從而避免了嚴重的成本問題。受俄羅斯和烏克蘭旱災影響,大麥價格過去一個半月翻了一番。

幾周前,在俄羅斯穀物短缺問題尚未急劇惡化、該國尚未下達出口禁令時,通用磨坊首席執行官唐•穆雷根(Don Mulligan)已向投資者表示,該食品公司為2011財年(從6月算起)進行了“約50%的對沖”。

跨國食品公司越來越多地使用衍生品鎖定遠期價格,這與2007-2008年的情況顯著不同:當時原材料價格飆漲讓它們措手不及;它們試圖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卻引起消費者反彈。

如今許多進行了對沖的公司,正是上回遭受重創的公司。當時它們一邊面對著生產成本上漲(這在危機初期侵蝕了它們的利潤率),一邊面對著消費者對售價上調的憤怒(一些消費者因此拋棄這些品牌,投入自有品牌分銷商的懷抱)。

銀行界人士估計,全球各大食品公司中,在2007-08年危機後展開新對沖操作的公司多達三分之一。

3年前的價格震盪,肯定促使許多公司把原料成本問題提上了議程,”與數家大型食品公司有密切業務往來的一位銀行家表示。“首席財務官們也變得更能接受對沖思想。”

2007-08糧食危機之於食品業,正如1990-91海灣戰爭引發的油價飆漲之於全球航空業——那就是一記警鐘。

摩根大通(JPMorgan)駐倫敦農產品業務主管威爾•施羅普希爾(Will Shropshire)表示,從那以後,各企業“更加注重價格風險管理,並實施了對沖”。

此前很多年裡,食品公司並不太擔心會遇到價格突漲的情況。只有一些規模最大的公司進行了對沖,而且它們通常只對價格波動較大的若干大宗商品進行對沖,如咖啡、糖和可哥。

對於小麥、大豆、牛奶和玉米等其它重要農產品,它們一般都不進行對沖,因為它們認為這些農產品的價格相對穩定。此外,按照行業慣例,一旦生產成本上漲,它們就會轉嫁給消費者。在2007-08年危機中,這些公司認識到,消費者的忠誠是有限的。

為此,它們全面檢討了各自在購買遠期產品上的習慣,進而紛紛在芝加哥、紐約、倫敦和巴黎等地的大宗商品交易所購買期貨和期權合約,以此鎖定原料價格。它們還直接和華爾街銀行打交道,進行所謂的“場外”衍生品交易(此類合約不在交易所交易)。銀行界人士表示,與天然氣、銅等其它行業常見的各種複雜衍生品相比,食品公司的對沖手法大多比較簡單。

這種轉變仍在進行當中。有些公司至今仍在討論是否使用衍生品,有些公司才剛剛開始使用。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駐倫敦的農業大宗商品銷售總監史蒂夫•傑西(Steve Jesse)表示,食品公司態度上的主要轉變發生在過去6-9個月內。

對沖已成為一種戰略選擇,而不再是某些特定時候(如價格下跌時)的投機行為。

儘管如此,銀行界人士表示,食品行業的對沖期限比其它行業都要短,比如能源或金屬行業企業的對沖期限有的長達10年。由於農產品供應會因天氣狀況、植物病蟲病和種植情況而逐年變化,企業不願鎖定12-18個月以後的價格。

但新英格蘭諮詢集團(New England Consulting Group)首席執行官加里•斯蒂貝爾(Gary Stibel)警告,對沖本身可能引發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他說,2009年,有些跨國公司買進了太多對沖合約,當價格走低時,就平添了許多成本。

能夠把小麥價格推上近兩年高位的危機並不多見。斯蒂貝爾表示:“進行一些對沖是有好處的,但對沖過多就會適得其反。你要應對的是一些‘黑天鵝事件'。”

譯者/楊遠

 

FT社評:俄羅斯出口禁令恐加深糧食危機

英國《金融時報》 社評 2010年08月09日 14:41 PM

 

兩年前,農產品價格飆升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引發了街頭搶糧騷亂。今年,農產品價格再度急劇上漲,尤其是小麥等穀物。上周,在俄羅斯宣佈在年底前暫停穀物出口後,農產品價格直線上升。另一場糧食危機看來並非不可能。

列寧曾經將穀物稱作“貨幣的貨幣”,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穀物價格決定著麵包等主食的成本;而且穀物也被用作動物飼料。

由俄羅斯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宣佈的禁令,將責任歸咎於俄羅斯部分小麥產區肆虐的乾旱和火災。災情已使夏收大量減產,或許還會導致冬季歉收。雖然俄羅斯的困境可能令人同情,但禁令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對於保護不太富裕的俄羅斯人的福祉,這是一種代價昂貴的機制,同時,它還增加了2008年情形再現的可能性。

這次禁運,是在農產品市場已經頗為緊張的背景下實施的。確實,總體情況比兩年前要更好些。作為短缺緩衝穀物的庫存要高得多。如果阿根廷和澳大利亞冬收情況良好,供給應足以滿足需求。

但禁令帶來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變數。受到俄羅斯禁令驚嚇的交易員現在也許會囤積供應。其他國家可能仿效俄羅斯政府的出口禁令,以保護本國市場。儘管有更厚實的供給緩衝,但要把市場打回供應短缺和價格高漲的局面,並費不了多少事。

2008年的糧食危機,是30年來首次出現這種規模的動盪。如此快就面臨第二次,應該讓人警醒。盲目指望老天爺再次幫忙,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有很多事可以做。各國應加大對灌溉項目的投資,改善日益貧瘠的耕地的品質,並更多使用抗災能力強的轉基因作物。加大戰略穀物儲備,以吸收衝擊,或許也是一項必要措施。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國際體系——或許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支援下,制定各國據以暫停農產品出口的規則。那會讓市場變得更加可以預測,限制自饋式危機的發展。不然,我們將面對更多危機。

譯者/李裕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woo09&aid=433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