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19 12:51:45瀏覽1682|回應0|推薦17 | |
一張繪畫不外是透過形狀與色彩的語言來表達出來某種情境或理念,也即透過形式來傳達無形的精神內涵,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就是古人所言的「技」與「道」,技是手段,道才是目標。所以個人認為形式可抽象可具象、可現代可古典、可水墨可油彩,但最重要的還是它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內涵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回想有陣日子,自己常常靜坐,心靈較為清靜,感受較為敏銳,一走進畫展會場,看到大部分的畫作總覺得不舒服,少有幾張看起來是賞心悅目的。後來發現,原來畫是一個人人品與心性的顯現。當一個人的心有所染著不清淨時,他的畫作自然充滿「濁氣」,令人看了不舒服。而有一些畫家一直執著在形式與技法或自我風格的追求與表現上,鑽著某些牛角尖,因此舒展不開來,往往為表現而表現,一直在半路上逛來逛去而迷失了,努力了一輩子卻沒找到真正的繪畫的家。如果有技而無道,頂多也只能成為畫技純熟的能品畫匠罷了! 更上一層的畫家,他的創作可能是一種修練,其作品往往出自於修練後之「清淨心」,及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慾無求」,「無我、無人、無法」,「無所為,隨緣順性而為」,也即鄭板橋的「畫到生時是熟時」,石濤所言的「吾法法無法」。當心沒有任何染執,這時「心無罣礙」,才能「物我一體」,「天人合一」,則俯拾皆是,無入而不自得。心經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涅槃」是超越一切束縛,是真品藝術的源頭。試看懷素的「自敘帖」,梁楷的「潑墨仙人」,牧豁、石濤、八大、金農等人的作品,或許就是得力於他們為僧,平日勤於禪坐靜心,臻於涅槃之境有關吧!所謂「中得心源,外師造化」即此。這就是我認為的羅漢解脫畫,此等作品可逸,可神,可妙,可真,若非有清淨之心,涅槃之境,可能難得有此佳作。 最上一層的菩薩則築基於「清淨之心,涅槃之境」,卻又懷有一股悲天憫人的利世情懷,因此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藝以傳道」,可以啟人以真理,引人於覺道,用藝術作品來教化人間,更屬難得可貴。例如畢卡索的大作「格爾尼卡」,因此畫而終止了兩國間的爭戰,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又如弘一法師出家後的書法作品,句句清淨莊嚴,啟人真諦,感人清涼。還有一些默默無聞的漫畫家、宗教雕刻家與畫師,他們的作品往往在默默的傳達某些情操與真理,或許這才是現今這種亂世所急需吧! 因此有一顆淨化的心靈才能傳「真」達「美」,而具菩薩的胸懷才能導「善」。畫家不但必須具完美之「技」,而更應有覺悟之「道」,畫家不但必須在技法上努力,更應在心性上用功,這也該是自我努力的方向吧!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