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31 11:17:13瀏覽6584|回應3|推薦84 | |
小時候,我們家住在台南市忠孝街,搬離那裡已經四十幾年了,前兩天抱著懷舊的心情,回老地方隨意走走。「媽祖樓」天后宮前,一串很有韻律的「叩叩叩」雕刻聲,讓我和雕刻家劉進文不期而遇,也吸引我走進他的木雕天地。 現年四十二歲的劉進文,是忠孝街的在地人,生長在這裡,木雕工作室也開在這裡,當他知道我們曾經是街坊鄰居,彼此的話匣子就打開來了。 忠孝街又稱「媽祖宮街」,位於府城「五條港」的範圍內,清朝時代是船隻輻湊、商旅往來的口岸,大量移民帶來各式各樣的工藝、買賣、小吃,形成熱鬧街市。後來「五條港」港道淤淺失去航行功能,依附「五條港」繁榮的幾條老街逐漸沒落,但仍有不少傳統行業流傳下來,成為了解府城庶民文化的櫥窗。 劉進文從小不愛唸書,只喜歡在「五條港」的老街上,看傳統技藝工作者雕刻神像、製作神轎、糊紙,每一樣都讓他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刻神像的老師傅,將原本沒有生命的木頭,經過一刀一鑿的雕琢,最後變成一尊尊莊嚴神像,他好希望自己能擁有這種神奇的工夫。 國中畢業後,劉進文經由親戚介紹,拜在府城名雕刻家陳啟村門下,做一個小學徒,學習各種雕刻技術,也開啟了他對傳統藝術的熱愛與使命感。他白天學習木雕,晚上還到長榮中學美工科進修,經過四年嚴格訓練終於「出師」。 退伍後,劉進文在忠孝街成立木雕工作室,他要在自己生長的老街,為推廣傳統藝術盡一分心力。他擅長神像雕刻、復古式宗教文物雕刻與修復,還經常運用創意,將經過風化、滿佈歲月痕跡的舊木料,進行「茄苳入石柳」的藝術創作,鑲嵌浮雕的各種花、魚、鳥、獸圖案,精雕細琢立體生動,甚獲好評。 他認為,雕刻神像就是雕刻自己的心性,賺錢只是其次,必須誠心誠意,才能完成真正具有靈性的神像。很多人慕名找他修復古文物,他總是先研究揣摩送修物件的原創性與歷史背景,才決定修復方針,儘可能保存作品原貌,由於他的手藝精巧,使他贏得許多好口碑。 二十幾年的木雕生涯,劉進文獲獎無數,但他並不滿於現狀,仍然繼續進修,希望能得到更多靈感與創新手法,雕刻出更多好作品。劉進文不但在木雕行業力求精進,對地方文化活動也極為熱心,結合熱心人士發起成立「媽祖樓」聖母文化會,推動社區文化教育活動。 「五條港」文化園區內,有了這些藝術工作者的進駐,使傳統藝術香火不致凋零,還能再創文藝復興,開出更多更燦爛的花朵。 ⇧ 劉進文木雕工作室位於台南市忠孝街,也就是古代的媽祖宮街。 ⇧ 各種形狀的雕刻刀,將原本平凡無奇的木頭變成藝術品。 ⇧ 打了草稿準備雕刻的木頭,擺在工作室一角。 ⇧ 雕刻神像之前,要先選擇吉時進行「開斧」儀式。 ⇧ 左邊是大刀闊斧的粗胚,右邊是半成品,接下來就要進行精雕細琢。 ⇧ 神像背後有個洞,等裝入「七寶」、香灰、虎頭蜂等物, 完成「入神」步驟,並進行「開光點眼」, 神像才真正具有神力。 ⇧ 劉進文雕刻的玄天上帝像。 ⇧ 彎弓射箭,目光炯炯有神。
⇧ 為了雕刻軟身神像,要先畫出身體結構的分解圖, 製作好的神像才能伸展自如。 ⇧ 每個關節都可以活動。 ⇧ 調整好手腳的角度,看起來四平八穩、神氣十足。
⇧ 台南府城有一種特殊的工藝叫做「茄苳入石柳」,利用深淺不同的木料 進行異色鑲嵌,產生對比性美感。嵌入的淺色木料為台灣原產的石柳木, 現在石柳木已很稀少,大多用黃楊木或「狗仔骨」代替, 鑲嵌手法有平嵌與浮嵌兩種,熟諳這種工藝的師傅已經不多。 圖中清道光十九年(1838年)雕刻的供桌,攝於台南媽祖樓天后宮。 ⇧ 劉進文的「茄苳入石柳」浮嵌作品,兔子背後的兩片門板可以推開, 抽出的門栓上,還有平嵌的「五福(蝠)臨門」,極具巧思。 ⇧ 「一家和樂」作品中,大公雞引吭高啼,襯托著底材舊匾額上 刻的「日升月恆」,趣味性十足。 ⇧ 劉進文在傳統的異色鑲嵌工藝中,加入了現代的元素。 ⇧ 藍色舞鞋。 ⇧ 有別於傳統風格的虎爺,看起來格外俏皮可愛。 ⇧ 有人抬來古老的木桌要整修。 ⇧ 原來是「茄苳入石柳」的「頂下桌」,有部分鑲嵌的圖案脫落, 要請師傅幫忙恢復原狀。 ⇧ 脫落圖案局部。 ⇧ 劉進文與工作室師傅研討修復方法: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 劉進文還有一項厲害的工夫,就是為神像上「漆線」。 ⇧ 用黏土擠出線條,仔細的黏在神像上,形成好像繡上去的圖案, 這種工藝又稱為「繡補」,慢工出細活,要有足夠的定性與耐力。 ⇧ 神像的袍服與背後的扇子,都是用「繡補式漆線」製作而成。 ⇧ 是不是像一針一線繡上去的呢?
|
|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