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澎湖天后宮媽祖直航泉州會香」活動已圓滿落幕,並由「泉州天后宮媽祖直航澎湖會香」活動接替。此一打破兩岸五十餘年來禁忌,與泉州天后宮媽祖近千年來首行澎湖的創舉,無疑為兩岸的文化、藝術及宗教交流活動開啟新頁;另方面,透過直航活動也為兩岸緊張的關係憑添幾許降溫作用,同時為兩岸「三通」及經貿往來塑造先例與願景。
△「開台澎天后宮-泉州媽祖會香」活動,於七月廿三日上午十時請令啟航出發。下午一時卅分,船隻順利抵達泉州後渚港外海,澎湖縣長賴峰偉並在超級星輪上與泉州市台辦副主任丁家全會晤。雙方除就此次宗教直航問題進行溝通,並相互期許能藉由此次破冰之旅,開創兩岸直航先例外;賴峰偉率先表示感謝大陸漁船在「華航空難」中,協尋及撈獲十二具罹難者遺體,其次更希望大陸方面能有效約束「閩獅」籍漁船使用滾輪式拖網及越區從事漁撈作業,共同維護海洋漁業資源之永續經營。丁家全則表示此次直航活動,兩岸均以專案方式辦理,藉由宗教活動進行直航,別具特殊意義;且泉州自古即是海上絲路的起點,期透過類似的民俗活動建立兩岸良性的互動關係與交流,恢復海上絲路的通航。而針對漁船作業問題,則將儘速設法加以解決。
下午二時卅分,船隻順利抵達泉州後渚港靠泊,泉州方面特別派出龐大的歡迎隊伍,「歡迎澎湖鄉親蒞臨泉州」的標語、旗幟迎風招展,場面十分熱絡。而為加速活動之進行,泉州海關方面亦特別啟用「綠色通道」,讓人員快速通關。泉州天后宮也安排諸多民俗禮儀恭迎澎湖媽祖、信眾及相關人員,包括有舞龍、舞獅、什音隊(八音)、鑼鼓陣、拍胸舞…等等;尤以客家味十足的拍胸舞,更是吸引多數媒體鏡頭爭相獵取的焦點。
下午四時,會香隊伍順利進入泉州市區,並以遊行方式將澎湖媽祖迎入泉州天后宮。隨即展開傳統的宗教活動,同時特別遵照宮廷古禮方式舉辦祭拜儀典,只見由藝校學生扮演的文武百官依序入場,以參拜天后的模式進行各項典儀;而澎湖媽祖會香隊伍的幹部們,則在縣長賴峰偉的率領下,依古禮完成祭拜儀式,並頌禱祝文,祈求兩岸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場面十分莊嚴隆重。
七月廿四日,活動進行第二天的行程,泉州方面特別安排澎湖鄉親赴各勝景參觀,藉以探尋泉州古城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飽覽古城的現代風華。參觀行程首站即至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開元寺」,該寺始創於唐朝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佔地面積廣達七萬八千平方公尺;不僅是佛教的名勝古蹟,更是建築藝術的大觀園,其建築呈現出我國以中軸線為主的群體組合設計,尤以建築宏偉、布局嚴整及殿堂樓閣設計為海內外所罕見。
隨後,一行人轉往清源山,親眼目睹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老子被道教尊為教主,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其哲學思想在我國佔有極為重要之地位。至於老君石像的由來,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雖是寥寥數語,卻使之更具神秘色彩。
參觀過老君石像後,一行人又前往洛陽橋等地遊歷,該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原名「萬安橋」,由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為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其建橋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九百餘年以來,已先後修復十七次。
午餐後,主辦單位復安排大夥兒前往泉州市第七中學,參觀由泉州市各界為歡迎澎湖鄉親歷臨所特別舉辦之「大型土特產品銷售會」,讓參與的澎湖鄉親大肆採購一番;由於當日天氣相當炎熱,一行人在揮汗若雨的情況下,購買慾並不十分高昂。
下午六時起,四十位來自澎湖天后宮的禮生,特依循古禮於泉州天后宮舉行「天子宴」祭典科儀。澎湖天后宮的「二媽」及澎湖轄境內廿二尊神祇與地主泉州天后宮媽祖,接受由祀禮生侍奉進行的「天子宴」;該項古制祀酒流程極為擬人化,祀酒祭典職司人員的吉祥祝禱唱誦與侍奉恭請,成為全場焦點,泉州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健鷹、委員及泉州人士咸認為這項文化資產十分珍貴。由於該套科儀目前在大陸各地天后宮都已失傳,故由澎湖天后宮「指導」的祀酒祭典流程,不僅莊重嚴謹,更成為成為活動的焦點與重頭戲。
七月廿五日,兩岸信眾在突破半世紀政治隔閡後,於上午九時起,假泉州天后宮舉辦澎湖媽祖回鑾暨泉州媽祖澎湖會香起駕活動。面對此一兩岸分治五十餘年來,泉州與澎湖兩地人員的直接往來,以及近千年來泉州媽祖首航澎湖活動,泉州居民特以相當隆重的儀式歡送泉州媽祖起駕。尤其是當駕鑾遊行時,泉州天后宮附近街道,更為之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下午一時左右,兩岸所有會香人員在泉州後渚港完成通關手續,並在簡單而隆重的儀式後登船,並於一時四十五分啟航,正式展開泉州媽祖近千年來首航澎湖的旅程;而泉州方面亦組成了以泉州閩台關係史博物館館長、泉州天后宮董事長陳健鷹為團長的十九人護駕團隨行
。行前,陳健鷹並於接受採訪時表示,泉澎一家親,澎湖島上的古大厝、媽祖廟、水仙官、真武廟、石敢當、鎮風塔等,展現的是泉州外府的歷史風貌。
陳健鷹介紹指出,澎湖群島歷史上是大陸與台灣之間海上往來的必經之地,是閩南移民向台灣遷徒的中轉站,宋元開始澎湖就正式隸屬泉州管轄;南宋時期,汪大猷任泉州知府時,曾下令在澎湖「造屋二百間,遺將分屯」,元代正式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巡檢司」。另方面,近年來考古人員在澎湖的十八座島嶼上採集到「大量宋元時期產自泉州的外銷陶瓷標本,說明當時澎湖已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姑。
陳健鷹強調,鄭成功收復台灣、施瑯統一台灣,兩次戰役均先取澎湖作為據點,這兩位泉州人都帶去了大量的泉州移民開發澎湖。因為有長期的行政隸屬關係,歷史上澎湖又稱泉州外府;至今,澎湖的居民仍以泉州籍的移民為多,就連兩地的天后宮都有很深的淵源關係。他並認為媽祖在海峽兩岸,不僅是一種信仰,而且是兩岸交流的紐帶;如今,通過媽祖文化的交流,大大增進了海峽兩岸同胞的了解和親情,從這一層面上看,媽祖更是海峽和平女神。因此,期盼透過媽祖文化的交流,反映兩岸同胞盼望「三通」早日實現的願望,這也是現代媽祖文化的新內涵。
寫于2002/07/28
圖片說明:泉州天后宮媽祖澎湖會香起駕活動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