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泣不成聲]說起
最近在網路新聞看到[泣不成聲]這句成語,腦中突然有個問號一閃.這成語經常出現在電視ˋ網路,覺得好像有點兒不對勁.
按:泣者,無聲流淚,謂極度悲傷.既然無聲飲泣怎麼會[不成聲]?[不成聲]則除了號啕之外必有聲只是頻繁又斷續而已,這怎能將[泣]連在一起而為之成語?如果是借用似乎也得[抽泣不成聲]或者[哭不成聲]等等.我們都知道為詩作詞經常會有倒裝ˋ借喻ˋ擬人ˋ擬物等語法,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滿天]喻天氣好像有滿天霜的寒凍;[江楓漁火]則將之擬人化.但是若將這些語法套用在成語或者散文則令人有如丈二金剛之感.
中華文字之美毋庸置疑,從俚語到詩詞;從白話到文言,真是道道地地的隨您舞文弄墨,但在隨意寫作之餘也該合乎常理.又如:楓橋夜泊中的[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在山上,鐘聲會有部分隨著冷空氣下降,又是夜晚比較沒有噪音干擾,因而能傳得更遠又清晰,古人雖不懂物理但依經驗,這也合乎物理原則.
因此[泣不成聲]這句話大大有待商榷,所謂[月暗星明][月明星稀],這是經驗也合乎物理原則.若真的要隨意的舞文弄墨只要我高興就好,可否將星月景像寫成如:[月華如水,繁星點點]?
此為隨想而已,也就教於國學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