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小體育課愈教愈少-少到只剩下只上躲避球
2011/11/16 22:34:34瀏覽424|回應0|推薦7

        育課由科任老師上課,我想要了解班上學生上課情形,悄悄到操場旁看班上學生上體育課,體育老師正在讓小朋友進行"躲避球分組對抗",近幾年來,躲避球似乎是某些小學的體育課是"很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上課內容,也就是說國小中一些項目,如體操.民俗體育.術.舞蹈.....等項目,在學校內場地不足,或師資不精,科目重整下,少有學生能接觸學習到了,

        這讓我想起二十年前擔任導師,當年要上的節數多,以國小名為包班制的要求下還擔任體育老師,有次要進行"示範教學觀摩",我仗著小時候曾學過的"踢毽",就做了一次名為"民俗體育--毽子教學",那次教學的過程雖然不是很流暢,但應該已經把"踢毽"這個民俗體育教授給那一班學生了;

        以下是"毽子運動"的介紹------

踢毽子是我國民間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活動,早在二千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根據文史學家的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就有記載踢毽者的圖像了,因此踢毽子可說起源於漢代,而盛行於南北朝及隋、唐。

  最早記載踢毽子活動的書是唐人釋道宣所著的《高僧傳》中記載:有一個名叫跋陀的人到洛陽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並且連續踢了五百次,觀眾驚歎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時(公元467499)人,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師,他非常喜歡惠光,就將他收徒弟惠光就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而少林寺武術也就開始採用踢毽子作為輔助工具之一。

  到了宋代,參加踢毽子運動的人更普遍,當時在臨安城就有專門製作毽子的小手工藝人。

  而在唐、宋、元的時代,蹴踘(踢球)中有所謂的“白打”,這種踢法不設球場不立球門,可一人,也可二、三人,甚至多人共踢一球。表演者用頭、肩、背、臀、胸、腹、膝、足身體各部來玩球,花樣繁多,講求技藝高超,姿態優美。由宋人高永的著作《事物紀原》可推想,踢毽子是模仿「蹴踘」這項踢球運動演變而來的。

  踢毽子到了明清時代也極為流行,不但有單人踢,還有多人踢,明朝劉侗、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一書記載著:「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這說明了在楊柳兒枯,天氣冷的冬天,踢毽子正好可以暖身活血,可以禦嚴寒的氣候。

   

 清人阮葵生所著的《茶餘客話》卷十八記載當時北京的踢毽情形說明踢毽子已被納入雜技團的表演中,而且是最精彩的項目。到了清末,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鍊身體,作為養生的方法,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簧等相提並論,一些人也以會踢毽子為榮。

  民國初年,踢毽子在大陸上成為男女不分,老幼咸宜,人人會踢,家家推行一種極為有益健康的活動。民國三十四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 直到民國六十四年六月,教育部普遍推行民俗體育活動,踢毽子即為項目之一。 

  現今踢毽子已在全國各國民中小學受到熱烈推展,教育部更每年組成中華民青少年民俗運動訪問團,將踢毽子等運動介紹到世界各地去。

http://www.hisport.com.tw/specialy/specialy34/specialy3.html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2501kimo&aid=584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