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急景凋年
2012/01/11 14:51:39瀏覽262|回應0|推薦4
總是要到了十二月,東京的天氣才驟然冷了下來。一夜風兩場雨,大街上便充斥著羽絨大衣,缐帽圍巾。十一月的溫煦像謊言般蒸發得無影無蹤,即便是朗朗晴天,耀眼的陽光攤下來也像流金般冰冷。等了一季秋的黃葉方紅,轉眼便被北風催得一地狼藉。只剩鋼黑的枯枝把湛藍的晴空畫分成無數的幾何圖案。

日本把年底最後的一個月稱為「師走月」。意味著年關逼近,萬事忙碌,即便是平時道貌岸然,氣定神閒的老師都忙得要疾奔狂跑,無瑕顧及儀態。何況常人,要年底結算,發放或等待年終獎金,大掃除,辨年貨,送或受年終歲暮禮品,還禮,寫賀年卡給去年曾照應過自己的人,舊時恩師,昔日同窗同僚,鉅細途靡,缺一不可。

今年震災核難缺電,日本政府嘴上喊冬日節電節能,東京的繁華街道卻一如往年掛滿了霓虹燈飾。雖說換上了LED燈泡,卻也難脫奢靡之嫌。只是日本民眾真的是被災後的自肅自苦經歷嚇到了,誰都不想再重溫那黯淡無光,滿目瘡痍的日子。於是就在一邊心懷歉疚的情況下,一邊群起追看滿街的火樹銀花。原宿表參道兩旁的街道樹牽連成金匹螢練,六本木的宇宙庭園依然銀色的星球繞著藍晶的軌道閃爍,台場的大聖誕樹高聳點燈,東京車站對面的丸之內大道的復興圓筒巨燭與銀白的心型燈葉互映.惠比壽號稱世界最大的水晶吊燈繼續輝煌。只是從底下經過的人們卻沒有往年的活潑買氣。就連一年一度鬧哄哄的忘年會,也是到平價居酒屋去意思意思一下而已,二次會到卡拉OK的已少見,有也是趕在末班車前回家。以往徹夜狂歡,醉到扑街送醫者幾乎不曾聽聞。震災的暗影像揮不去的陰霾薄霧,籠罩在七色璀璨如斑爛寶石的彩燈上,讓這一片晶剔耀眼的霓虹有如死屍的歛妝,再艷好的脂粉都掩不住那了無生氣的慘白。

日本自東京奧運後,谷底翻身,風光了二三十年,名符其實的超英趕美,甚至在上世紀八零年代後期登上世界經濟第一的寶座。然而誰曾見識過百日猶紅的花,千日順好的人?在時代浪潮的衝擊下,蔚為神話的零缺陷,高技術,合理化的日本式生產程式已成明日黃花。擁技自大,不思創新改革,僅做擠牙膏式的小幅改造欺暪消費群眾的日本企業,終於在新世紀遭到淘汰唾棄。想想上個世紀末風靡全球稱霸世界的日本家電,現在還剩下什麼?除了豐田汽車還勉強守住龍頭,數位相機靠著以往的優秀鏡頭群加持,暫時領先外,我們還能說出什麼是日本第一?想當年手機崛起,最先製造多功能手機,甚至將數位相機置入手機的就是日本。當初我們看到寒磣簡陋的諾基亞時簡直不屑一顧。然而日本的無線通訊業,為了追求或固守自己的利益,各設門檻內爭惡鬥,搞得獨門規格,自絕世界於門外。待醒悟時世界已是智能手機的天下,或iphon,或三星,日本想再急起直追卻已時不我予。

總結2011日本國民投票用一個「絆」字代表,強調災後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然而這只是日本自己臉上貼金,自我安慰而已。真正能代表日本本年度世相的應該是災區民眾評選出來的「難」字。這「難」指的不止是震災,核災,海嘯的災難,還是難題,難關與難堪。災區重建,核廠封閉的難題,國債高築,消費増稅的難關,以及企業競爭力消退,被新興國家追趕超越的難堪。然而跟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民一樣,日本固然擅長詳盡分析,卻無法認真面對殘酷的現實與自身的問題。對於固有利益的維繫不遺餘力,卻不肯也無法培植創新產業。官商掛鈎,談合分配的經濟形態,在成長期是一記安定有効的政策。然而當整個國家的經濟產業到達成熟期時,同樣方式便成了絆腳石,妨礙新興產業的開發與成長。曾有經濟學者說過日本永遠只適合當老二,他在別國底下時會用盡全力迎頭趕上,然而當他進昇到第一位時,就會不知所措,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雖說痩死的駱駝比馬大,爛船還有三斤釘。然而在迷失了十年,又失落了十年後,日本始終難以重回成長的軌道。政局迷離,政策搖擺,政府無能,政商勾結是日本的內患,而泰國洪流淹廠,歐元風暴,是其外患。日猶如此,臺何以堪。再過兩天就是臺灣總統大選了,為了選票,口水牛肉並駕,抹黑抹紅一色。政客為了權位,什麼謊都能說,什麼手段都敢使,視眾大選民為玩物。可笑的是居然還有「選誰都一樣,沒空去投票。」甚至將選票當做懲罰教訓的道具,等等謬論出現。臺灣不比日本,沒有深厚的底子可供消耗,走錯一歩便可能萬劫不復。而且外有大陸的崛起,壓迫日深,內有藍綠惡鬥,族群分裂。間中還有為了自身利益插渾擾局的政客胡搞。手握珍貴的選票的選民們,焉能不睜大眼睛看清楚,珍惜善用有可能決定自己將來死生存亡的一票?假如還是事不關己,混沌亂投,恐怕2012年的臺灣代表字就是「難」之一字了。

急管繁弦,急景凋年。送走了多災多難,千瘡百孔的2011,迎來的2012,到底是帶領我們谷底翻身,浴火重生的昇龍,還是一歩一歩墜入不見光明黑洞的孽龍,端看人類的智慧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ymi1688&aid=60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