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何國際氣候會議年年失敗
2021/12/21 10:40:15瀏覽468|回應0|推薦0

周世瑀 原戴於2021年12月19日上報 

歷年聯合國氣候會議皆引起全球關注。但不只獨立媒體Democracy Now!、瑞典氣候少女童貝里、國際環境織織批評氣候會議年年失敗,連主流媒體如《衛報》、《富比士》、《金融時報》、《德國之聲》、《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皆坦承,會議再度失敗,不論在該場域達成何種結論,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只會有增無減,開發中國家的底層民眾在氣候混亂中必然首當其衝。

 

不過關心氣候問題的民眾未必瞭解強權與跨國企業如何左右國際氣候談判,也不清楚氣候崩壞與資本跨國積累兩者間究竟有何關聯?

 

我們可以先從在國際上毫無拘束力的氣候承諾與具有實質影響力的化石燃料補貼談起,再從誰自國際氣候會議所主張的「淨零排放」政策獲利,藉此分析資本主義所造成的氣候崩壞,以及為何前述結構性問題絕非是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就能解決的技術問題。

 

雖然各國政府紛紛承諾減碳,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21年9月所發佈的研究顯示,各國補貼化石燃料的總值在2020年達到5.9美元,約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6.8%。此一金額相當於全球以每分鐘1,122萬美元的速度補貼化石燃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估,依此趨勢,此類補貼到2025年時將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7.4%,總額將達到近7兆美金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 Guerres)因此坦承,只要各國持續補貼化石燃料產業,國際氣候承諾就會流於空談

 

化石資本所定的「淨零排放」政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揭露之事僅是資本如何加劇氣候問題的輿薪,資本在全球運作的情況更為盤根錯節。

 

英國媒體Byline Times於2021年11月10日的獨家報導戳穿了英國強生政府減碳的謊言。自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間也就是在COP26召開前,各國化石資本如美國埃克森美孚、英國BP、英國/荷蘭殼牌、法國道達爾(Total)的代表至少遊說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部(the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and Industrial Strategy ) 部長級以上的高階官員209次。

 

早在COP26召開前,BP、殼牌、埃克森美孚等化石資本已是臉書、Instagram推特上氣候變遷否定論的最大廣告金主。

 

上述化石燃料巨頭不僅於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部旗下的碳捕捉、應用與封存會議(Carbon Capture, Usage and Storage Council)中球員兼裁判 ,定義政府所稱的「淨零排放科學」,更直接主導英國政府「淨零排放」政策的實質內容。關於英國「淨零排放」是如何玩弄減碳的數字遊戲,請參考〈破解英國「再生能源與核電共生」的話術〉 。

 

化石護國神山與政府一鼻孔出氣

 

化石資本不僅引導政府決策,更與英國政府形成共生體系。此事從以下兩個旋轉門案例可見一斑。英國外交使節庫恩斯伯格(Joanna Kuenssberg)曾於2014年至2018年間出任駐莫三比克高級專員。英國駐大英國協高專的層級等同於英國駐非國協國家的特命全權大使。

 

這裡必須說明莫三比克之於英國的戰略意義。化石燃料巨頭義大利國家碳化氫公司(Eni)於2010年在莫三比克外海發現了曼巴南方天然氣田(Mamba South gas field),估計可採天然氣蘊藏量超過 4,250立方公尺。若該蘊藏量得以全數開採,莫三比克就會躍升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之一。

 

庫恩斯伯格為此在任內竭力確保英國資本在非州擴張的利益。她一離開公職,旋即於2018年出任殼牌石油俄羅斯和獨立國協政府關係副總裁。獨立國協是由前蘇聯各個共和國在蘇聯解體後,比照大英國協架構所成立的國家聯盟。庫恩斯伯格再於2021年受命擔任殼牌中東、北非與獨立國協企業關係副總裁迄今。她從英國外交使節搖身一變成為英國殼牌領銜業務代表時毫無扞格。

 

相較於殼牌,化石資本BP的政治運作亦不遑多讓。英國外交部政治主任索沃斯(John Sawers)曾任英國常駐聯合國大使,也就是英國駐聯合國最高階外交使節。他於2009年至2014年間出任英國軍情六處(MI6)處長,該職務是由女王直接任命、指揮,位階等同於美國中情局局長。索沃斯於公職卸任後,就從 2015年起出任BP獨立非執行董事迄今。

 

由於化石資本就是英國「護國神山群」的一部分,因此該等產業與英國政府聯手對付環境運動者時也就肆無忌憚。英國最大的獨立媒體《開放民主》(OpenDemocracy)於2021年10月獨家揭露,BP常年以來僱用軍情六處卸任官員所設的情報公司監視環境運動者與校園學生團體。例如英國知名作曲家加拉德(Chris Garrard)即因抗議BP藉贊助大英博物館之名漂綠而遭前軍情六處特務以高科技配備 24小時跟監 。

 

氣候問題絕非技術問題,更不存在以國族為基礎的解決之道。(湯森路透)

 

資本在歐盟享有主場優勢

 

或許有人認為,相較於英國,歐盟制度相度建全,足為全球典範。實則不然。歐盟官員與化石資本的官資一體向來為體制的常態。一份由數個國際非政府組織於2021年10月25日所發佈的研究顯示,自2015年至2021年間,包括殼牌、BP、道達爾、挪威國家石油(Equinor)、義大利國家碳化氫公司、葡萄牙能源公司(Galp)、 歐洲氫氣(Hydrogen Europe)、歐洲天然氣(Eurogas)、歐洲煉油行業組織(FuelsEurope)、 國際油氣業者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il & Gas Producers)、歐洲化學工業理事會(the European Chemical Industry Council )等化石資本、利益團體與歐盟執委會決策官員一共舉行了568次會議,也就是平均每周舉行1.5次會議,決策官員更是肆無忌憚地涉入71件化石資本的旋轉門案件

 

這裡要特別說明,由於化石資本與歐盟中階官員的會議毋須申報,會議次數與主題遂無從得知。而前述資本及利益團體浥注於遊說歐盟決策官員的金額就高達1.7億歐元

 

可能有人認為,世界很大,不是只有英國和歐盟!但資本與英國、歐盟所形成的共生體系正是強權與跨國企業在聯合國「永續經營」現狀秩序的縮影。聯合國運作所需要的經費是由各國比例分攤,強權又為最大的金主,跨國企業旗下的基金會正是所有非政府和「非營利」組織中最重要的捐款者,故而聯合國氣候談判會議仍舊是官即資、資即官,不知公私分際為何物的場域。

 

聯合國歷年來的氣候談判不僅歡迎化石資本和全球跨國企業的贊助,對於化石資本業者列名於各國國家代表,直接操縱歷次氣候談判會前會、議程、乃至於左右會議結論,例如設定毫無拘束力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向來是照單全收。而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所發佈的評估報告更是一再為「淨零」政策背書。

 

一如預期,2021年由各國化石資本所組成的各國政府代表在COP26的總人數高達503人,遠勝過任何一個國家官方代表團的總人數。因此在國際氣候談判中,任何可能損及化石資本既得利益的提案遂全數遭到排除,而該等資本所大肆鼓吹的政策選項就是「淨零排放」。

 

資本所說的「淨零」和你想的不一樣

 

這裡必須澄清,所謂的「淨零排放」並非指完全不排放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是指「任何溫室氣體排放皆可藉由抵消大氣中同等數量的溫室氣體,從而達到平衡」,例如在全球南方國家造林或利用碳捕捉和封存等技術,以「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這類「淨零排放」目標允許溫室氣體排放量有增無減。如此一來,跨國企業不僅毋須立即從工業生產的源頭減排,更可堂而皇之地以「將於2050年、2060、2070年達成淨零」為名,加大化石燃料、礦業的消耗、開採力道。而各國資產階級政府更可冠冕堂皇地以「淨零排放」之名推進自身護國神山的跨國擴張。

 

前文所說的化石資本直接策劃英國政府的「淨零排放」絕不只是英國自身的主張,而是7大工業國集團的共同立場。早在2015 年時7國集團已於德國漢堡能源部長級會議的聯合公報明言,化石燃料為能源組合的關鍵部分,G7積極鼓勵非傳統化石燃料業者,如開發頁岩氣、油砂等資本使用碳捕捉與封存的「創新技術」,從而達成「淨零排放」。換言之,G7從未承諾實質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這也是半年後巴黎氣候會議中毫無拘束力的減碳「遠景」何以一呼百諾。聯合國環境署於2021年所發佈的研究顯示,依照目前跨國企業與各國政府落實「淨零」的成效,全球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會比工業化前的水準高出攝氏2.7度

 

民眾常誤以為化石資本所鼓吹的碳捕捉和封存技術可以達成「氣候減緩」。然而目前較大規模的碳捕捉和封存技術皆應用於以高濃度的碳大幅提高石油採收率( Enhanced Oil Recovery ),從而增加化石資本的獲利。例如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Saskatchewan)發展碳捕捉和封存技術的企業就以此技術大幅提升亞伯達省油砂業的採收率。

 

根據美國化學協會《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的一份研究,經模擬並分析碳捕捉和封存技術應用於燃煤電廠全部生命週期後,該技術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為去除量的3.7至4.7倍

 

換言之,做為「淨零排放」主要技術手段的碳捕捉和封存在真實情境中不但無法解決造成氣候變遷的根本原因,更成了化石資本拖延源頭減排作為的藉口。如此一來更加劇了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物種滅絕、乃至於海洋酸化等問題。

 

認識資本/護國神山鋪天蓋地的運作

 

我們必須從化石資本所製造的溫室氣體才能理解氣候問題的全球尺度,以及為何以國族為本的政策絕非氣候問題的解方。國際非政府組織CDP所發佈的2017年碳主力報告(CDP Carbon Majors Report 2017) 指陳,若是以跨國化石燃料集團的運作進而分析溫室氣體排放量,而非以國家領土為界,自1988年以來上市公司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企業分別為埃克森美孚、殼牌、 BP、美國雪佛龍、美國皮博迪能源(Peabody Energy)、道達爾與英國礦業必和必拓(BHP)。自詡全球減碳標竿的英國正是與殼牌、 BP、必和必拓共謀、加速氣候崩壞的主要推手。

 

國營化石燃料產業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企業則是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 (Aramco)、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印度煤炭公司(Coal India)、墨西哥石油公司(Pemex)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就排放分佈集中程度而言,全球前百大化石資本佔全球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71%。

 

由於資本積累正是氣候問題的成因,這也是何以童貝里 、行動援助(ActionAid)、企業問責(Corporate Accountability)、第三世界網絡、地球之友等國際非政府組織、氣候科學家一再嚴正駁斥「淨零排放=解方」。目前跨國企業和政府所宣揚的「淨零排放」期程多為2050年,至於全球現今所剩下的碳預算額度則非所問。由於剩餘的碳預算會於幾內年告罄,以技術手段「抵消」、「中和」溫室氣體排放之說就成了前述國際非政府組織稱所稱的「遂行拖延、欺騙和否認的大騙局」(The Big Con: How Big Polluters Are Advancing a ‘Net Zero’ Climate Agenda to Delay, Deceive, and Deny)」。而國際氣候談判場域中所稱的「淨零」政策也成為加劇氣候變遷和漂綠的免責條款

 

前任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主席華特森(Robert Watson)與兩名氣候科學家於2021年4月22日的投書力陳,因應氣候危機最為立即和有效的手段就是從生產的源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文並痛斥,「一廂情願的淨零」不僅無法抵消繼續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更如同設下阻礙具體作為的「危險陷阱」。

 

除了科學界,國際非政府組織直陳,機械技術和生物技術等手段如捕捉和封存和「造林」(即假氣候之名於土地大量種植單一樹種)必然會涉及強權和各國政府聯手在全球南方強徵、搶奪土地。結果則是全球南方的農民、原住民、底層勞工、弱勢族群首當其衝。而化石資本所主導的「淨零排放」更會成為假藉氣候、環境之名從而獲利的碳殖民主義(carbon colonialism)。

 

若要減排,具體的作為包括,認清 「淨零」與「技術修補」背後的政治經濟運作,深究造成氣候問題的社會、政治經濟成因、挹注勘探和開採化石燃料的投資和基礎建設、停止化石燃料補貼、從化石燃料徹資、 使化石燃料留在地下、各國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與各國歷史排放量相互對應、抑制需索無度的工業用電成長、限制運輸業、航運業、製造業、鋼鐵業、石化業、水泥業、電子業、資通訊、農企業、航空業的產業碳排、跨國擴張、限制該等產業搶奪與消耗土地和水資源。

 

顯而易見,跨國資本掌握生產材料、可以決定生產什麼、何時生產、產量何為,排放多少溫室氣體,在面對「動搖國本」 的真零(real zero)  訴求時,更可動用產官共生體制維護階級利益和維持跨國獲利。此外,無論是執政或在野,所有主流政黨皆仰賴跨國企業捐輸、遂行開發主義、擔任政府包商,形成共生體系,乃至於「提升國家競爭力/加速資本跨國積累」。所以主流氣候論述必然會一邊高談減碳、2030、2050、2060、2070年能源轉型,同時避談本國資本跨國積累所加劇的氣候問題,諸如擴張半導體生產、 爭奪稀土原料等、建立/重組跨國供應鏈、掌控關鍵軍事技術、擴張政治經濟、軍事部署的勢力範圍)。這類話術正是另一種形式的氣候否定論

 

資本之所以鼓吹「淨零」與「技術修補」正是因為這類氣候論述無損於資本的獲利,故而為體制所允許。

 

漠視資本主義下的社會關係就無法真正深入氣候政治。氣候問題絕非技術問題,更不存在以國族為基礎的解決之道,因為資本/護國神山群必須以國族為根據地,方能跨國積累。要追求真零必然會遭遇資本與國家機器的阻擋。

 

若我們繼續見樹不見林,避談資本,執意簡化氣候問題為能源問題、再化約能源問題為電力議題,而電力議題又無非只是能源配比的技術議題,跨國資本與國家機器厲行氣候否定作為之時,氣候自會逐步反撲。

 

※作者為工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特約研究員

( 時事評論國際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ychou2003&aid=1709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