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30 05:22:00瀏覽897|回應0|推薦11 | |
臺灣博士太多就業難,怎麼辦? 臺灣各大專院校一年招收6800名博士,畢業5000名,但學校的博士職缺頂多只有800名,還要與海歸「洋博士」搶飯碗。如果海歸「洋博士」有1000名,則意味就業更難。這確實是個大問題,解決的方法應該包括: (2)依供需原理,減少或裁撤社會需求少的博士學門--這可透過就業市場的需求,來決定哪些學門的博士班該減班或裁撤。 (3)提高入學門坎,增加淘汰率--這可以加強博士的程度,增加他們的國際競爭力。 (4)加強和大陸高校合作,如設立雙學位制度,同時加強研究水平,以大陸市場之大,必可解決大部分博士就業問題。 臺灣博士就業難 未來10年將減招博士 人民日報 2015年01月29日 王堯(北京):日前,臺當局「教育部」公佈2014學年各大專校院係所註冊率,12所公立大學居然有29個博士班註冊率為零,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交通大學等島內頂尖大學赫然在列。1月15日,「教育部」在全臺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上透露,未來10年將減招博士,減幅達37.4%。臺灣博士過剩的話題又一次引發關注。我記得,這個話題其實早在二三年前就被熱議,還催生了一個新詞——流浪博士。 孫立極(臺北):是的,所謂流浪博士,指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在社會上晃蕩的博士。據調查,臺灣博士生畢業1年後,待業或失業率達4.5%,比高職中職畢業生的失業率還高。臺灣媒體曾經報道,某位同學原本碩士畢業就可就業,在父母的期望下又去考了博士,沒想到畢業後投了50封簡歷、等了半年都無人問津。他這才驚覺,高學歷有時反而是求職包袱,企業主不是擔心沒工作經驗、就是擔心高學歷要求高待遇,最後他把學歷改為碩士才找到了工作。博士就業難,自然沒人讀。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的學生說,碩士畢業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幹嗎還要浪費時間念博士? 王堯:去年「雞排英雄」宋耿郎的爆紅也是例證。42歲的臺灣政大博士生宋耿郎,回到家鄉賣炸雞排,博士班學生證被當成了攬客「廣告」。這事被媒體報道後,臺灣富商郭臺銘曾公開批評他浪費教育資源,應課以教育浪費稅。宋耿郎無奈回應,「人生很複雜,無法事事盡如人意!」不過,郭董的炮轟讓他意外爆紅,業績上漲,分店開了一家又一家。今時不同往日,過去臺灣的大學錄取率只有三成左右,碩、博士都是稀有人才。教改後大學數量從二十幾所暴增到一百六十幾所,技職專科學校全部轉為大學,所有大學系所全都想設立碩博士班。而今,大學招不滿已經不是新聞,博士投考鐵路局道班工和環保局清潔工「高中」常見諸報端,「學歷無用論」漸漸有了市場,僅有大專學歷的臺灣首富郭董,便常常被拿出來做例子。 孫立極:目前臺灣的博士除了到大學做教授外出路並不多。臺灣「教育部長」吳思華去年就指出,各大專院校一年招收6800名博士,畢業5000名,但學校的博士職缺頂多只有800名,還要與海歸「洋博士」搶飯碗,可謂僧多粥少。那麼問題來了,大學為什麼熱衷開博士班呢?臺灣研究教育問題的人士為我們指點迷津:為了爭取教育經費補助。以前臺灣的大學以培養人才為導向,自從教育部門開始推行五年五百億元(新臺幣)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後,大學轉向以研究為導向,以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的曝光率來爭取政府預算。各大學增加研究產出的方式就是增開博士班,理工科尤其嚴重。老師需要「博士勞動力」幫自己做研究,也是博士班超額擴張的原因之一。 王堯:所以吳思華說,一邊是培養的博士太多,一邊很多學校和產業還在嘆氣找不到「好的博士生」。臺灣教育部門決定逐年調降博士生人數的同時,也正在著手規劃「學術導向博士」,準備以公費推出全額獎學金,必須在一定年限念完,希望招收到真正的菁英。當然,也有人預言臺灣的博士並非過剩,減招後過幾年將出現人才斷層。孰是孰非,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孫立極:臺灣人力資源專家忠告:雖然高端科技還是仰賴學有專攻的博士人才,但對九成以上的企業來說,求職者只要擁有大學、碩士學歷就足夠。除非對學術非常有興趣,否則,攻讀博士請將機會成本考慮進去。另外,有真材實料的「臺產博士」在此處找不到工作,不妨將眼光投向大陸,那裏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