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3 02:48:55瀏覽2216|回應8|推薦105 | |
「雖然我是唇顎裂患者,但我依然微笑,也希望大家對我報以微笑。」 「羅慧夫」! 身為台灣人的你一看到這個名字,肯定馬上聯想到「唇顎裂」(兔唇)。因為他率先捐款成立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喚起世人重視人性尊嚴,也幫助無數唇顎裂暨顱顏患者。他以「一個唇顎裂手術只需要一到二個小時,可是卻可以重建孩子一生」的信念,讓無數的唇顎裂孩子及他的家人重新找回希望。如今,在台灣,羅慧夫幾乎已和唇顎裂劃上了等號。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台灣第一個引入防治小兒麻痺症的沙克疫苗、設立第一個小兒痲痺中心、第一個加護病房、第一個山地巡廻醫療車、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生命線、第一個燙傷中心、第一個顱顏中心、第一個顯微治療中心......這麼多個「第一」的答案,同樣是「羅慧夫」! 羅慧夫,一個外科醫師,有個道地的中文名字,還會講一口流利的台語,在台灣住了四十年......可是,他是美國人,一個以台灣為故鄉的美國人。由於在台灣住的那麼久,他的妻子甚至說:「我在美國沒有幾個朋友了!」 羅慧夫醫師以宗教為圓心,以醫術為途徑,堅持用愛彌補人間殘缺,生命於是在他手中復活,我們真的覺得:台灣人真是有幸! 以前,就知道羅慧夫是治療唇顎裂的權威,而能夠進一步認識這位耳熟能詳的傳奇人物,則是在報名參加了「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招募的第七屆「得福說故事志工」培訓。第一堂課,陳妙華志工就為我們介紹了羅慧夫醫師及其創立的顱顏基金會,讓我們既敬佩又感動得熱淚盈眶。 本來去年就希望能加入得福說故事志工的行列,只可惜去年停招,因此直至今年才達成心願。第一天,認識了其他來自台南、高雄及屏東的另外27位夥伴,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上班族有家庭婦女,卻都有志一同的想投入到校園說故事的行列,今年是報名人數最多的一期呢! 其實,很多地方都有說故事人員的培訓,不過「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得福說故事志工」特別之處在於積極推廣「尊重不同的生命、喜歡不一樣的朋友」的理念。因為先天性顱顏患童在學校中常遭到同學的嘲笑與排斥,這都是由於同學對這些病症不了解或不懂得尊重不同生命的結果。因此,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希望透過「說故事」等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小朋友從小學習「尊重生命」,幫助孩子們以開闊、包容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周遭的人、事、物,同時也為先天顱顏缺陷的朋友營造一個溫馨接納的生活空間。 「得福」志工名稱的源由,是來自於羅慧夫醫師的英文名唸法,Noordhoff,也是許多顱顏患者及家庭的感念心聲,「得」到「福」氣的意思。 而投入這樣的工作,我亦感覺深深得福了! 1999年,羅慧夫醫師在當了四十年的台灣人之後,決定退休返回美國定居。在非常感人的紀念影片中,羅慧夫的小兒子德克(Dirck)曾引用馬克吐溫的話來描述父親摯愛台灣的感情:「享受工作如同享受假期。」(Your vocation should be your vacation.) 「這是他生命中的長假。」德克說。一心服事,樂在工作,猶如享受長假。這就是無私的羅慧夫,視病如親的羅慧夫,屬於台灣的--羅慧夫! 當看到一位和台灣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居然可以這樣不求名、不求利,無私無我的奉獻,不禁要想想自己能做些什麼呢? 我想,讓羅慧夫的愛心延續,讓希望在自己的土地發芽,是最起碼能夠做到的吧! 羅慧夫醫師與妻子白如雪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