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孔孟聖道院﹝ 一貫道﹞全真 ( 六 ) 宿命、業考、根不朽 ● 佛堂聖歌
2010/09/08 21:54:48瀏覽11055|回應10|推薦0

無極‧老申娘

﹝佛堂聖歌﹞

清淨莊嚴先天佛堂
救渡原人回鄉大法船
來參去辭禮節要遵守
身口意按規勿亂

大道真理不離眼前
借象明理應作如是觀
光明遍照傳燈絕古今
天人一貫唯然聖心

而今末劫年 萬業齊現前
眾生苦無邊 老母開鴻恩
普令登雲船 了愿把鄉還
此時若不修 萬八難身翻

清淨莊嚴先天佛堂
大家同心協力駕慈航
乘風破浪一心把道揚
理天才是我們故鄉

宿命、業考、根不朽 ... 老申娘‧似曾相識

這幾天 為了查這一句「天花、老申、通天竅」... 先是得證「無說之說、無得之得」再者是發現 吳靜宇老前人依然健朗 欣喜之餘自然不在話下 沒有人能體會得到 這一種好像瞬間打通了奇經八脈一樣「乘風踏雲上理天」的舒坦  

這一次 ( 上週六 ) 在彰化道場 做了 300 份素雞排給 ( 週日 ) 的 150 名學生班的學員 當晚獻香時 就發現一個千百年來的大秘密 回來印證之後 竟然一路印證下去 10 多年前從來不曾問我同學 ( 引師 ) 聖道的淵源 是什麼?真正的具體事項 有什麼?... 只因為「我相信她」

說起來也奇怪 不論什麼時候 她問我任何問題?我都回答得比她解說的還清楚 尤其是 她先生論及 五行八卦有關易經的主題時 我只好偷偷的跟我同學說「我的副業是幫人測字、卜卦、看風水的」如果要談下去 會擺脫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拉回到無極混元 

從「五瓣一果到三教心法」 再從「 起心動念到不期無求」「三佈施到千手千眼、地藏王」 ... 一一回答得超過所要談的主題 記得 曾經有朋友跟我聊到「格物致知」的問題 我反問他說 「你格的是哪個物?」我在研究的是「明心見性」 實在「不好」回答你的問題

3 年前接觸到「金剛經釋密」覺得這本書是寶 才在去年底專程拿去道場給我同學 希望她有所收穫 沒想到她說 這三教心法原來是道場高階訓練的課程教材 當時 我想 那也好 反正「用得到」道場一次給一份教材 不如我一次給整套 ( 吳靜宇的 ) 精華 ... 到此為止 10 多年來 我還是沒問過 聖道的淵源 是什麼?

回來這 4 天 上網找資料 竟然 比我在打禪七時精進 ... 原來

( 1 ) 釋迦牟尼佛 就是 無極老申 的應身佛
( 2 ) 吳靜宇老前人 原來依然健朗 而且是 天津‧興毅壇 唯一僅存的一脈香火
( 3 ) 從「源流、宗旨、經典、教義、現況 ... 」通通一次就定位 ~ 清楚明白

這中間 原來有第 ( 4 ) 個 重大發現在「經典」中 ... 

理數合解 http://blog.udn.com/sunja6699/2076657
一貫探原 http://blog.udn.com/sunja6699/2076694
三易探原 http://blog.udn.com/sunja6699/3700089

原來這 3 篇就是 一貫道第十五代祖師王覺一的「經典」黃藥師 12 年前拿到這一本黃皮小冊子時 只知道作者是 清‧光緒年間的 竹坡居士 也不以為荷?難怪 我同學與她先生 在道場要談的任何話題 我都似曾相識 ... 沒想到 一貫道的經典這麼「純」這麼「萃」有王重陽的味道 桃花島隨喜以「孔孟聖道院」稱之 不為過

﹝附記﹞

在網路上的各個一貫道壇、廟堂一律有 5 排字 而且中間這一排「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是無極老申的尊號全名 但其祂 4 排的字 就不完全一樣 這又是何因?... 暫且不題 ( 或許 每一壇都有一個「天令」要遵循 ) 偏偏彰化道場 黃藥師接觸的這一佛堂有「無憂樹下應身如來現」與「婆羅樹間入寂覺性圓」這 2 排字?為了慎重起見 黃藥師還請台中的道親 到她們的道場看個清楚 確定 每個道場其祂 4 排的字 都不一樣

我同學與老學長 是我 10 年後再一次接觸這個道場 最放心的 2 位 因為他 2 人不是說而已 而是做到了「心言行 = 身口意」一體 也就是真正的在「修道」連他 2 人 10 多年來每日獻香 ( 佛堂就在 3 戶人家的頂樓 挑高打通的 ) 都沒發現這 2 排字的含意 卻偏偏等我去發現 若非 吳靜宇老前人的金剛經釋密記載著 有 3 棵樹都與 釋迦牟尼佛有關 我想 千百年來 應該沒有人會發現

因為 接觸金剛經釋密者 不一定會熟讀其中內容 即便融會貫通如吳靜宇老前人者 其人接觸的道壇 也許就不是這 2 排字 而接觸彰化這一壇者 除了我 另有 3 人我給了他們影印本 他們應該是還沒有熟讀內容 所以 不會像我一樣 打字打了 410 天 哪一段在哪兒 還印象深刻 所以 回來後我一找就到 不過 我同學當晚確實也回答了 釋迦牟尼佛「出生、悟道、圓寂」與 3 棵樹有關 只是 我們當下都想不出來是哪 3 棵樹?天大的祕密 可不能用猜測的 隨便說說

黃藥師一輩子洩露了太多「天機」已經不是「磨、考」可以形容的了 唯有「業、隨身」偏偏「業」不只是「個人業障」而是包括「祖先業障」... 日本時代的恩恩怨怨 哪裡是我一人可了的?這下可好 老申娘 您擺明的就是要我來揭開這千百年的大秘密 又是何因?

苗栗曾經有一位通靈的乩身告知 一件關於「總管」的事情 與 我去年底在四面佛所抽的籤詩相似 果真如此 ... 還真的「似曾相識」啊 藉吳靜宇老前人的說法「興毅在台灣、在夢中」那就讓祂在「夢」中「天機」洩也洩了「示意就接令」

綜合所有一貫道的資料 黃藥師認為有 8 項疑點 都偏於「源流與仙佛」認定的二大項 也許清朝末年時立道、立教的本意無論是三教一統也好  但 五瓣一果 ( 儒道釋耶回 ) 是末法時期大道普行的趨勢 也是人人必須追本溯源與生俱來的道心‧元神 ( 來自理天 出於氣表 貫乎氣中 ) 的一個「真」字

道統的源流 ( 來源 ) 黃藥師不這麼拘泥出於何人?或 東方、西方加總傳了幾代?既然是五瓣一果溯其老祖 自然是五教聖人 ~ 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耶穌基督、阿拉真神 ... 因為 傳承的是「精神與觀念」禪宗五祖傳衣缽給六祖之前 可曾教過慧能什麼?慧能甚至於還不認識幾個大字 不是嗎?... 那麼 禪宗傳下來的是什麼呢?六祖又為何可以承繼禪宗的衣缽?

如果每一宗教都必須有「人‧師」的口述傳授給「人‧徒」才為實傳的話 那麼 五教早就不知道要經歷幾次斷層而失傳了 不是嗎?但 21 世紀的我們 卻依然均霑著五教的雨露 憑藉著的就是 留下來的各教經典

一貫道 過去傳了幾代祖師 ( 或真或假) 都不重要 因為源頭 ( 三教始祖 ) 肯定曾經存在 才會有三教心法留傳下來 那麼 修的人是現在活著的我們自己 即便 後一祖 ( 19 祖‧後學 ) 尚未現身 並不妨礙我們修心、修道 即便 將來如果真的出現一位「天真佛」他若要將三教合併成一教 只要能引領眾人「歸根復命回理天」誰說祂不能是「三教‧第一代祖師」非要叫 19 祖不可?... 老申娘 ( 無相 ) 認可就可 釋迦牟尼佛 ( 實相 ) 也要遵循呀 懂嗎?重點只有一個 ~ 人人尋得菩提心 ( 本真 ) 其他的都叫屁 可以如竹筏之當捨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ja6699&aid=4395214

 回應文章

紅塵‧一曲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明正道、修正法‧摘錄自 吳靜宇老前人‧微明集﹝轉貼﹞
2010/09/09 21:07

所謂正道即能明性復初,最終能返回原本故家鄉以超生了死為究竟。所以由求道,尋回原來就是圓滿的、自己所固有,它既不必向外面去尋求,也不是從前沒有,現在才生出來的,只是自己已迷失的原有東西之後;即能以此正道來反求諸己,向自身上發掘寶藏,復甦人性,復活良心。道者,路也。這條正路,便是已經長久封閉至今,而重新打通的一條舊路;如從此路走,更能精進不懈時,則超生了死大事就在其中了,這就是修正法。

其實正道之殊勝處,是於平常中顯其不平常(於日常生活之中能處處時時不虧良心,不違背道德),而最具效應的地方,是在人生行為和處事方法上,都與道德實踐有直接關係,並與未求道前有了顯著之改善。

天道並不強調言語文字之教化,而是單刀直入的直指本體,「道體明,其用自達」,於是人生一切行為便無一不是德用的實現了。這是完全與現今一般宗教的基本不同處,宗教是重在傳教和說教如此而已。天道旨在傳道,正如三教聖佛以及各位先知一樣,祂們都是先得道而後立教,立教後再於教中選拔慧根弟子傳之以道。

紅塵‧一曲卍(sunja6699) 於 2010-09-09 21:16 回覆:

明正道:

(1)順應天理,不悖人性,不違傳統道德文化觀念,人人能知,亦人人能行,合乎人生常道者,與道德倫常相合並克盡做人原則為正;索隱行怪,攻乎異端,強人所不能,及牽強附會,裝神扮鬼,有違民俗倫常與法律者,或因修道致破壞倫常關係,或者衝擊人際上之正常秩序者為邪。(入世盡人道,同時更兼修出世間法,達天道,即我們天道弟子的殊勝功夫。)

(2)與諸傳統正教並行不悖,殊途同歸者為正;與之牴觸,格格不入者為邪。(一位真正修道明理的人,都是以三教原旨做對象,並融合歸納於心性體用方面,能這樣自然會一以貫之,集大成於一理,此之為開悟。)

(3)堅守修道本分立場,不擅改自己身分(師尊師母之弟子),始終如一者為正;如故意神化異化自己(稱師作祖),並不擇手段的妄說禍福,自扮先知,興風作浪者為邪。

(4)成己成人成物,合內外之道,與天地無為造化之功並行,以及與三教經典所旨不悖者為正;雖曰修道行道,但與上言有所悖謬,或藏有私圖者為邪。(孔子言:「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是乃永遠不能改變的修道南針,因此凡是一位真正修道者,一定是要反求諸己來改變自己。有人說修天道沒有什麼功夫,其實像這樣最實際之功夫,最不容易。)

(5)不昧因果,能戒慎恐懼者為正;無懼因果,諉過飾非者為邪。(不住因果,並非不信因果,而更是戒慎恐懼的正視因果。)

(6)參與公益,救難扶危,博施濟眾者為正;對一切世間災困視若無睹,藉詞不參與公益善舉,與社會泰否關係脫節者為邪。(博施濟眾之公益事業,正是弘道之先鋒和基礎。 )

(7)徵信公開,三清絕對清,透光見底,無黑暗面為正;藉道養凡,或有不可告人的斂財騙色行為者為邪。(四正:心身言行,屬個人的修養事,三清:聖凡、男女、錢財,則是同修道場的共同戒律了。)

紅塵‧一曲卍(sunja6699) 於 2010-09-09 21:14 回覆:

修正法:

(1)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

已得明師傳授三寶,即需珍惜宿世的福德因緣,將三寶落實於日常生活,達到「生活修道化,修道生活化」,並對經典與聖人訓言生出敬重之心,一心無疑即專信,不違教訓即不犯,以之為圭臬,勇猛向前,永恆不變,切忌乍信乍不信;「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精進奉行,而不退轉。能日有長進,即「既得道,復能修道」,乃不將珍貴的大道得又復失之矣!

(2)恭敬禮拜,齋戒不厭:

對諸佛菩薩、聖賢主敬存誠,眼見佛像聖容或耳聞名號,皆能引發修性之心,興向上之志,見賢思齊,依其典型,來塑造自己的品格,從而學禮戒心,早晚獻香,點亮內在的心燈,得以培養智慧之火,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終而堅固大慈大悲之心,而救世濟生。

(3)淨意息心,稱賢道善:

懺除業障,降伏其心;止息一切妄念、習氣,恢復吾心固有的清淨德用,格物致知,慎獨防隱微之險;不惡口嫉賢,嗔恚詈罵,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稱人賢,道人善,恭敬前人,尊重後學,心中常保欣欣,法喜充滿。

佛語阿難: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見善代其歡喜,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寧投身火中,利劍割舌,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4)淨施所安,不違道禁:

清淨佈施,理事明達,破貪嗔癡迷,斷惡行,利大眾,不圖名求報,不思身家名利興旺,身心自在;為人處事不違背良心道德,以聖言經典為師,以佛規為戒,力行不怠。佛言:阿難,有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尊(三寶),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

(5)不昧因果,不信邪師:

藥師經: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吉凶),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

五眼:

(1)肉眼:人不如獸。
(2)天眼:可見人天二道過去、未來多生多世的情形。
(3)法眼:菩薩、阿羅漢可以明見數百劫前後之事。
(4)慧眼:最高菩薩可見數百萬劫前後之事。
(5)佛眼:可以明見澈始澈終的永恆。

凡所有卜算起乩通神之類,皆如眼通有其深淺,可說均只如天眼能知多世而已,但無明的業種輪迴為由無始劫即成,豈是天眼之只見多世能斷,藥師經已說之甚清,如再愚迷於神怪而不能明理實修,終將被信邪倒見所累而不得解脫;佛猶遇有定業之時,佛卻不以佛力而化,仍甘受之,那有眾生憑神明魍魎之力而可免刑之理。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死當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後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亦言,如不信因果,對佛法不明,欲以占卦問卜、以巫師作法來消災,或求不當之鬼神解厄,護法天神會遠離而去,人即得不到福佑,換之而來的是妖魔鬼魅,如惡鬼般盈門而居,如此一來,不但疾厄不得痊癒,反更嚴重,一切皆不調順;死後將到泥犁(地獄)受苦刑拷打,這都是前世因果所帶來的業報,所以不僅現在要承受,現今又不信佛法,反迷信邪神卜術,因此就要受更大的災殃,落入惡道中輾轉輪迴不已,其所要受的嚴酷刑罰,是難以說明的。修正道,當明因果不昧之理:去無明,改惡習,行佈施,方是解因消果之正法。

(6)不執佛果,不背師承:

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三六盤式已填起,只剩蘊子和靈殘」,道統止於十八代,後無來者。現今所有道親(包括前人、點傳師)皆是師尊師母之弟子,師尊師母為唯一的明師,故凡自稱為師,為祖者,或相信某某為師,為祖者,只剩蘊子和靈殘,蓋已欺師滅祖矣!

為免犯此滔天大罪,或受蠱惑而自墮,即老老實實修道,不執著將來果位,更不爭道名權實;最重要者,明師難遇今已遇,不必再另找矣!師尊師母之肉身均雖已歸天,但天命猶在,勿以肉身之存歿而視天命之滅轉,以形象論斷天命,大錯特錯也。

(7)救苦濟貧,廣結道緣:

援聲救苦,本是慈心悲情之自然流露,那有自言修道卻視他人疾苦而不顧者,內外矛盾,身口不一,如是者離道已遠;更何況救苦濟貧,乃與眾生結下道緣,於末劫濟世有百利無一害。師尊當年在大陸設立忠恕小學、大學,佈衣施棺,救急救難不落人後,身為天道弟子亦當如是。

(8)不貪欲俗務,厚財賤道:

富貴名利只是福田,為短暫的善因善果,切莫因此而追求過甚,當以脫離生死苦海為大事。


紅塵‧一曲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理須頓悟,事要漸修﹝轉貼﹞
2010/09/09 19:46

人人腳根下本有此段大光明虛徹靈通,謂之本地風光,生佛本具,圓融無際,在自己方寸中為四大五蘊之主,初無污染,本性凝寂,但為妄想倏起翳障之,束於六根六塵,為根塵相對黏膩執著,取一切境界,生一切妄念,泊沒生死塵勞,不得解脫。是故諸佛祖師悟此真源,洞達根本,憫諸沉淪,起大悲心,出興於世,正為此耳。

達摩西來,教外別行,亦為此耳。只貴大利根智,回光返照,於一念不生(是方便非是心源)處,明悟此心,況此心能生一切世出間法,長時印定方寸,孤迴迴活潑潑,纔生心動念,即昧卻此本明也。

如今要直截易透,但放教身心空勞勞地虛而靈,寂而照,內忘己見,外絕纖塵,內外洞然,唯一真實,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皆依他建立,他能透脫越得如許萬緣,而如許萬緣初無定相,唯仗此光(妙智)轉變,茍信得此一片田地及,則一了一切了,一明一切明,便能隨所作為,皆是透頂透底大解脫金剛正體也。

要須先了悟此心,然後修一切善,豈不見白樂天問鳥窠:「如何是道?」窠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云:「三歲孩兒,也道得。」窠云:「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故應探過,正要修行如目足相資,若能不作諸惡精修眾善,只持五戒十善之人,亦可以不淪墜,何況先悟妙明真心,堅固正體;然後隨力修行,作諸善行,令一切人不迷因果,知地獄天堂之因,皆自本心作成,當平持此心,無我人,無愛憎,無取舍,無得失,漸漸長養三十二十年,逢順違境界,得不退轉,到生死之際,自然脩然,無諸怖畏,所謂理須頓悟,事要漸修

多見學佛之儔,唯以世智辯聰,於佛祖言教中,逴掠奇妙語句以資譚柄,逞能逞解,此非正見也,應當棄舍,冥心靜坐(非專指打坐言),忘緣體究,逗到徹底玲瓏,於自家無價無盡寶藏中運出,何有不真實者哉?卻須先悟了本來,明見即心即佛正體,離諸妄緣,倏然澄淨,然後奉行一切眾善,起大悲饒益有情,隨所作為,皆是平等,無我無著,妙智顯發,通徹本體,善行豈不妙哉!所以道,但辦肯心必不相賺,以悟為則,莫嫌遲晚,珍重。

以上 拈自《克勤圜悟大師》語錄

忘懷體究,不墜機境
但出葛藤,不墮無事
前後際斷,驀地脫去
觸處現成,本分草料

一切有心天地懸隔
不向語言中作解會
心機意想裏作窠窟
始到壁立萬仞處
直踏誠實之地
方知無許多事


紅塵‧一曲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問 ... 有關一指見性三寶心法 ﹝轉貼﹞
2010/09/09 19:38

六祖惠能大師說:「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可見從上以來之『歷代祖師』皆以傳此「見性法」為鵠的。所謂「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即是指此也。所以道統之傳承正法之賡續,莫不以此「中道」為本。由於是『歷代祖師』所傳心印,自古以來謂之「祖師禪」;一貫弟子所求之道,即此「祖師禪」是也。

亦如 吳靜宇老前人所開示:「一指見性,先得後修,即指此(祖師禪)也;在家出家、在塵出塵乃至於一世解脫。」誠然,所謂前聖後聖其揆一也。六祖云:「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此頓法:若從西天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正法眼藏 教外別傳開始;經歷阿難諾!倒卻門前剎竿著 … 乃至於「明師一指」,如出一轍。

吳靜宇老前人 早在多年前已經開示:點道詞及傳授三寶之內容,不宜解釋。因屬祖師密意範圍,擬議易乖;如《中庸》云:「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禮樂之歸大矣哉!怎奈今有愚癡弟子,妄測聖意,實有僭越。何以故?

所謂『三寶心法』,既然已是『心法』,豈非已離言詮?祖師意既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可見有『三寶心法』可傳已是第二門頭矣,當謂之『三寶心法』法門或行門,猶為貼切焉。其實,整個求道過程已最為『體當』不過了,應保留『原樣子』,實勿過多揣摩擬議。若有一貫弟子好生是非,或作引申推論或謂先天解;或謂正解或謂正傳,所謂之『三寶心法』者,皆已離實義。若不反躬自省,多此一舉,胡下言詮,實有斲喪祖傳心印之嫌。

古來先聖於第一門頭上,從來是不許有『商量』餘地,何以故?謂方可保任於未來也。其中,或有老婆心切者稍有議論留世,乃不得已而為之也,學者不可不細察焉。故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或然言雖有盡,其義實無窮矣。今舉一偈同參:

明師一指為何物?自心金剛天良殿
即心是佛誰明曉?一指超生訴真禪
試問真禪何所指?本無生滅涅槃心
師示真實徒知否?以權顯實費疑猜
如人本來已飯飽,不可更問飽未飽
大事因緣難思議,茆蓋頭上窮生解

又舉一偈共參之:

聖賢古路何處覓?這一點;也太奇。夜睹明星釋迦跡?看佛燈;真實際。
前聖後聖揆一因?古合同;今印記。一句佛號該事理?無字經;陀羅尼。
這一點,無意見,任君捉擬體中虛。這一指,見分明,山河大地如來現。

點道時。那柱香。沾申燈。傳薪火。明根源。全體用。誠始終。
下佛桌。直直指。香爐前。轉個圈。迴申燈。探路頭。返本源。
此即是;佛佛傳。惟本體。體中圓。本具足。非修得。謂本覺。
看申燈。指點玄。轉圓圈。中央慧。傳心燈。出口差。多言窮。

此即是;師師密。付本心。一點透。一念慧。名始覺。覺何物。本覺故。
悟真實。知轉勝。一切行。皆無著。阿越致。三賢等。菩薩住。解行地。
如法身。菩薩等。覺有念。覺無念。皆無相。捨中品。分分證。隨分覺。
諸地盡。足方便。離覺相。細分別。見心性。常住前。究竟覺。覺遍故。


紅塵‧一曲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問 ... 本體即然是不相應妄心!又哪來未發?又哪需中節呢?﹝轉貼﹞
2010/09/09 19:22

真如心的『第一義體性』即是《中庸》所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故說為『天下之達道』也;即佛家之『第一義性』。若能『致中和』者,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能臻此境,非聖非佛者孰誰?

應知 是指真如心之本覺性言 即是指「佛地」言,如儒家之『止至善』之至聖者。何以故?如經云:「覺遍十方」義;到此即是致中和功竟,可參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十方)同參矣。惟只佛地 —— 至聖者,方得至此也;至於 實際證境,唯佛地至聖者盡知盡證,非你我輩乃至於等覺地所能證知矣。

所謂未發、發中節者,如《淨名經》云:「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如若您所疑,豈不成【本體(菩提)既然是不相應妄心(諸入不會)!又哪來不會(不會是菩提)又哪需知(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呢?】勸請閣下,要須多培善根福德,直踏誠實之地,則寡過少疑矣!如古德云:「種種論量,只贏得鬧。」

紅塵‧一曲卍(sunja6699) 於 2010-09-09 19:25 回覆:

《佛說不增不減經》云:「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所謂之『明師一指』即顯示此如來藏 —— 真如心 —— 覺性;乃是指一切有情眾生本具有的『中道』心體,而這個『心體』具有『第一義』的體性;而這個『第一義』體性卻從來不與一切的妄念心相應,無量劫以來一直都是這樣。

所以我們說為『法界一相』,也就是說一切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所以西天第十二代祖師 馬鳴菩薩說:「言覺義者,謂心第一義性。」所以真正的『覺』義,即是指心真如,此為『天下之大本』也。故《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即是指「中道體」;亦如儒家心法十六字箴言『道心惟微,人心唯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簡言之:謂眾生之道心微妙,難以覺知,人心者,是指這妄心;眾生妄心作主,認假為真,妄造諸業,故危;惟有能精一守中,始可期於賢聖之地矣。然而,真如心的『第一義體性』又是什麼呢?即是《中庸》所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故說為『天下之達道』也;即佛家之『第一義性』。若能『致中和』者,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能臻此境,非聖非佛者孰誰?



紅塵‧一曲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貫弟子,如何知報天恩師德?﹝轉貼﹞
2010/09/09 19:11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者,道也;賦於人曰性。所以《中庸》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如 師尊亦云:「噫!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既『天何言哉?道本無言』,故有賴於聖人出世,以顯道尊,以得道明。聖人者乃天下大明師 —— 大善知識;佛家亦常說:佛及善知識難以值遇。故唯師者,乃知天恩也;又賴『師德』以顯天恩。因此,『知師德』者,即知天恩矣。


一貫弟子,若能了知 師尊、師母所傳之「明師一指」之實諦 —— 中道體 —— 般若心體 —— 法界實相 —— 生命本源 —— 靈明本性 … ; 能信受、能證實、能體會者,謂之「知師恩」。若能使 恩師的第一義正法延續下去而不斷絕;這樣的一直護持下去,方謂之「報師恩」。

經云:「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 …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由此可知,若非善根深厚者,焉得此性理真傳? 又豈能生實信、淨信耶?感懷 前人們能體『中道』而承先啟後,深願弘正法之延續,乃知天恩也。故逆師、背師、輕師者,等同逆天、背天、輕天。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身為一貫弟子,豈能有『異想』天開、欺師滅祖行為之舉呢?佛云:「阿難!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若有屢犯、偶犯乃至於不經意犯,當知,如是『誠』心懺悔,生慚愧種,以免『惡業種』障礙未來道業。欲修習聖道之真修實煉者,可不慎乎?

故知師恩者,即知天恩;能報師恩者,則能報天恩;能傚師德者,即具天德矣。何謂『天德』?乃一性圓明也。故孟子説:「知其性,則知天矣。」;又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一貫弟子,當知報『天恩師德』。


紅塵‧一曲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修道如何發心?﹝轉貼﹞
2010/09/09 19:01

有道是,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上佛菩提法),首先,得發大心。
云何發大心呢?即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 —— 無上道心)六祖不是說過四弘誓願:

自心無上佛道誓願成,
佛法無邊誓願學,
煩惱無邊誓願斷,
眾生無邊誓願度。

菩薩應發此無上菩提心,才能稱之為發『大心』。因此,佛家說為『摩訶衍』;儒家即所謂的『大學之道』。那麼,什麼是『無上』的心呢?窮經皓首找不著此心者,西方稱『哲學家』;東方稱『玄學家』更下者,則變為「文學家」…此皆不離『三界的家』,

既是逆旅?云何得住?若住,住在哪兒呢?故當如是,發起探索『諸法實相生命本源』的心?如 吳靜宇老前人所開示:「開吾道眼,發妙明心。」若,不知此『心』?如何如《金剛經》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呢?此心,是有住或應是無住呢?若說無住,佛為何說『應如是住』?若說有住,為何 佛又說『無住』呢?

如何提升所謂的『心性』呢?總言之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發『大心』也,
不發大心怎有悟緣?雖得悟緣,無『大願』焉能不退耶?願大則起『大悲』悲切者,豈有不起無量『大行』者乎?有菩薩無量行願何患不入薩婆若海(『大智』)?

『大願』,南無地藏王菩薩!
『大悲』,南無觀世音菩薩!
『大行』,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
『大智』,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紅塵‧一曲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轉貼﹞
2010/09/09 18:53

有人常說:「要怎麼做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或現況呢?要怎麼樣改變自身潛藏的習氣(慣性)毛病呢?」當我們絞盡腦汁尋求解決之道時,卻忽略了最根本的態度:誠實的面對真相。然而誠實的面對真相,不只是指去追求一項絕對的真理而已;而是要進一步根除、看清實際狀況的障礙 ---- 乃是源自於自我錯誤的認知;同時,意識到自己正處於『自我的結構性』(我見我執)的衝突中,這樣可使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和所產生的結果看得更深入。

這是心智修練(事修)的起步,也是逐漸化除習性重要的開始。如是漸漸的向前深入觀察,發現原來都是『內在的自我疆界』作祟,頓然進一步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體的,如愛因斯坦說:「人類以為自我是個獨立個體,這是一種錯覺。這個錯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束縛,使我們的願望只限於自己及最親近的一些人。我們的任務是必須把自己從束縛中解放出來,以擴大與周遭的一體感,擁抱所有的生物與大自然。」

心智修練的第一步,藉著看見個人與外界的相互關聯(一體感),開始改變怪罪他人和自責的態度。因為我們的行為完全被這種『人我』錯覺所控制,所有的人都被困在這個結構中,而事實上,這些結構常常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多數人卻看不見其中的運作結構。我們既不是被害者,也不是囚犯,而是尚未學會如何察覺及控制自身力量的人類。

因此,當我們一看見有不對的地方,便反射性的互相挑毛病的習慣,自然漸漸減弱了體認自己置身其中的這種力量。雖然我們也發現有些身為高座者私慾未盡、為所欲為,但為何仍有一群虔誠的追隨者呢?對這種現象我們稱為「補償性回饋」(Compensating feedback),也就是說借著天恩師德及一些真誠奉獻的後學,使得身為高座者完全被這種錯覺所控制,同時,其他人也看不見此行為背後所導致的嚴重後果。

等到一切明朗出現之後才會被大家所注意。這些都是因為「捨本逐末」(Shifting the Burden)及忽略「誠實的面對真相」所導致的結果(缺乏『誠』心保守 —— 良知作主〔轉依真如〕;誠、實心之懺悔、修煉。只圖表相上的道場的宏展,在正法弘傳上卻付之闕如,最後終究難逃名聞利養的蠱惑,淪為道中敗類)。


紅塵‧一曲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師師密付本心,佛佛惟傳本體 ﹝轉貼﹞
2010/09/09 18:47

《六祖壇經》上說:「師師密付本心,佛佛惟傳本體。」昔日 〈拈花微笑〉佛於靈山會上示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於是乎開啟了歷代祖師密付本心之性理真傳,古來謂之『祖師禪』也,其所傳者不外乎是欲證知涅槃妙心法界真實之相爾。

然而眾生無量劫以來,因煩惱所遮覆故不見涅槃之體(涅槃妙心),所以便說為無(謂無真如佛性 —— 如來藏;又因否定成了一闡提人)。因此最後 佛仍然於臨涅槃(如來實無畢竟入於涅槃)前開示『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如《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云:「爾時 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之體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為無。菩薩摩訶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得見之。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無今有,是故為常。』」)。

然而,云何名為『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呢?如《大般涅槃經》佛開示喻說:如暗室中的井,裡面有種種七寶,雖然人們知道有此七寶,可是因為黑暗所以不能見得,有智慧的人善知方便之法,於是點燃了燈火,持著燈火照明,於是看見了寶物。然此有智之人絕不會自己念說:這個七寶本來是不存在,是因為有燈照明之後才出現而存在的。所以,涅槃之體也是如此,祂是『本自有之』的常住之法啊!

可見 佛早已經處處開示:真如佛性涅槃妙心是常住之法,但此常住之相:空無所有(『實相』『無相』故,非頑空斷滅),無有和合覺知之相(離見聞覺知之相),此常住之性相是無漏、無所作相的;就好像幻師所化之境相、如太陽光照射大地熱氣蒸發而誤為有水之相、亦如海市蜃樓之空無虛妄之相。

菩薩所證得如是之實相,是中無貪恚癡,離見聞覺知之相;這樣如實的證知,乃名為菩薩摩訶薩的真實之相,而菩薩卻能依所證知實相而安住也。如《金剛經》云:「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此段經文是說:如來所證得的無上菩提,不是三界世間之有(實),亦不是斷滅空無(虛);這個菩提自性,並非一般世俗所說的實有或是虛無,祂確是『真實不虛』的存在啊!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二云:「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知見法界,解了實相,空無所有,無有和合覺知之相。得無漏相,無所作相,如幻化相,熱時炎相,乾達婆城空虛之相。菩薩爾時得如是相,無貪恚癡,不聞不見,是名菩薩摩訶薩真實之相,安住實相。」

誠如 吳靜宇老前人年前開示說:「《金剛經》不是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嗎?若見有形相、聲相者,皆非真實之我(不是靈明之本性),
孔聖人亦說:聲色化民末也。若著以形色、音聲(如聲光幻影諸虛妄像)等相為真我者,你自己正走向邪道!汝所見若是無聲無色、無形相 … 但是真實存在者,如如來佛所說的話,我告訴你:你找到真我了!」

是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紅塵‧一曲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修道人如何面對因緣?
2010/09/09 18:39

隨緣而不攀緣

吳靜宇老前人曾開示,大意如下:我們在人生旅途之中,總會遇到逆境和順境。遇到逆境時,應積極解決面前的問題,千萬不要灰心喪志; 遇到順境時,也千萬不可洋洋得意,必須當下平靜身心,回心一想這可會是上天給自己的考驗,我要懂得冷靜,否則便會退卻道心,忘記了修道,繼續沈溺下去,難以醒悟過來。

恭錄 淨空法師勉勵新加坡同學所寫的一副對聯。

處逆境 隨惡緣無嗔恚業障盡消
處順境 隨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



願與各同修共勉之!

紅塵‧一曲卍(sunja6699) 於 2010-09-09 21:34 回覆:

將一切眾生 皆令入無餘涅槃 而「滅度」之

「滅」是滅去其本無(格物),本無者何?... 物欲、習性。
「度」即是還其固有(致知),固有者何?... 良知、赤子之心。

如同水質其雜質越少其水越清徹,人之誕生時的初刻,為赤子心,一片純淨不染,為絕對,不思善不思惡無分別心,給他吃黃蓮他也不知是苦,當你再用糖水給他吃時,即產生相對,有苦有甜之分別識,即落入陰陽相對之中,經過氣稟宿命的氣性、祖德環境的影響,接受不同的人際關係、教育、意識形能的不同,慢慢形成我執我見,充滿了性分中、性分中越來越狹窄,因此跟真理佛法就越疏遠,甚至排拆。


紅塵‧一曲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學道四問 ( 轉貼 )
2010/09/09 18:27

問一、所謂[師尊師母所傳真實了義之法] 應如何解?方名正解 ?

答:若離一切邪法,即名為正,亦名為解;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是謂正解。何以故?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故,但直用直行,事無等等。

又云何謂「真實」「了義」之法?所謂真實者,離實與不實,是謂真實;了義者即不二也。故《維摩詰所說經》云:「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故不二者,即了義義。


問二、若離一切正邪、真假、有無...而入不二法門,即了義義 ,那麼現今道場學修講辦等諸作為應如何契入[了義]?

答:如《中庸》經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即言『中道體』,本離一切正邪、真假、有無…,故曰了義『諦』,此天下之大本也。

譬如:明鏡照像之時,鏡子自體不動如故;不照之時,仍是不動如故。照與不照如人心起正邪、真假、有無等之念;故 六祖云:「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故念非即是體,念亦不離體。

經又云:「發而皆中節者,謂之和。」依此中道諦,於一切學修講辦諸所作為應用無染,
即了義『契』,故曰天下之達道。故賢者,能『格』物,即致『知』也;格即明也,明何也?明物之情也,此物為何?念也,由念起一切塵勞也。

若能明『中』體,本自無塵勞煩惱,依此本清淨圓滿之體性,轉一切客塵煩惱,即致知也。云何為『客』塵?即非本來物也。故 六祖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問三:[一貫心法]應如何示教才不致於誤導眾生?

答:若言有教可示者,名為誤導眾生;若說無教可示者,亦名為誤導眾生;一貫心法者,非示教非不示教。如明鏡雖能映現(示教)萬物 —— 萬法;於鏡體而言非即是所映之物,然所映之物亦非離鏡體而有也。故既是心法,云何示教?

世尊於經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性理心法」自體畢竟清淨,無一物可得,名為無法;即於「一貫心法」中,具河沙妙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亦名示教。若如實了知,舉凡著衣喫飯、行住坐臥,是名說法,即不離示教。故經云:「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紅塵‧一曲卍(sunja6699) 於 2010-09-09 18:32 回覆:

問四、六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了義不了義因對待而有... 「一貫心法」之所以比現今宗教殊勝,請問其義旨為何?

答:六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如是如是!誠如大德引六祖所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譬如:『吃飯』這兩個字,並不等於吃飯;

如 師尊云:「真空之妙,並不在言語形迹間,實不得已而言之也。」又云:「噫!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故吃飯之文字相,只是藉以顯示吃飯之實境耳。
所以,如您引經所言並無相違也。

又提 了義不了義因對待而有...

恰如大德所言因對待而有,非僅了義不了義,乃至於一切萬法,皆因相待而有
比如:肚子餓想吃飯,有人提飯來,吃飽了,於是解除了肌餓;因此,有人就認為自己得到了解除肌餓的法,而執著不放。因為肚子餓(無明煩惱),想吃飯解除肌餓(菩提道法),乃相對而有。故若無『肌餓』之事,當然也不會有『解除肌餓』之法了。

再提「一貫心法」之所以比現今宗教殊勝 請問其義旨為何?

現今宗教之所以被稱為宗『教』,乃離宗而教也「一貫心法」乃是依宗而教也。何謂「宗」?乃謂 師所傳之「一指點」,萬法之源生命之本也。然,比之現今宗教殊勝,義旨為何?

譬如:有人貧困無米糧可炊,善心人士施一升斗米濟之,足夠食用月餘。但月餘之後,又缺米糧如故。若有善知識教以種稻之法,彼貧人從此得以溫飽無慮也。此乃福德性與福德相之差別也;教失宗則如福德相之有盡,得宗者,如福德性之無窮也。

如香港 吳靜宇老前人佛堂上之對聯曰:「栽培心上地,涵養性中天。」

亦如《金剛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偈曰:「一指為宗,離諸言教;依宗示教,立教顯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