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評鑑來了,是誰搞壞了教育?
2008/01/24 17:02:05瀏覽663|回應0|推薦3

前幾天聽說前教育部長吳京過世了,報紙上報導的比電子媒體報的還要少,只是一個小篇幅,比起政治新聞要小的許多,似乎沒有人關心,只是被當作一個"事件"般被報導,伴隨著死了一個前教育部長的消息,引起我比較憂慮的是我所服務的科系也要接受教育部評鑒了.

教育部主辦的技專校院評鑑從民國九十一年開始,進行的如火如荼,被評為二等或者更差的學校將會被勒令停招或者減招學生,等於是宣判了退出教育市場,被評為一等的學校則可以獲得更的的補助.

評鑑來了,我是民國八十八年退伍進入技專教育,印象中技專校院的評鑑始自於早期以五專為主的專科學校競相升格為技術學院,把原來強調技術教育的專科,改制成為四年制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主導者當時是教育部技職司,由當時的專員林騰蛟負責, 印象中當時的司長似乎是呂木琳,目的是為了改變國內重高教而輕技職的價值觀,同時也讓專科畢業生有繼續升學的管道,陸續開辦二技與四年制技術系 ,立意很好但是卻開啟了目前一連串的荒腔走板的情形,各個學校為了能夠生存下去,開始投入大量金錢人力整頓校務,延聘名師,流風所及,弊端叢生,原本應該在校務上在系務上在研發上在教學上,應當建立起一套公平的評量標準,但是這套援引企業管理概念的標準究竟適不適用在衡量教育成效上呢?

狀況一:學校為了能夠在產學合作數量及金額上能夠表現亮眼,逼迫教師每學期要有定額數量的產學合作件數,教師被逼的必須去與廠商掛鉤,方法一:本系購買某些設備,得標廠商須與本系簽訂產學合作,當然這些都是under table,方法二:為了增加產學合作件數,原本五十萬的委託金額,拆成十等份,本來一案成了十案,方法三:延聘一些具有業界關係但卻不一定具有教學經驗與教學熱誠的老師,以增加產學數量,如此這個教師為了增加個人收入,一方面接產學一方面領薪水,根本無心教學,而是利用學生利用學校資源來賺他個人的錢,創造自己的財富,拋棄掉身為教育者的職責,然後可以大搖大擺的說,自己的行為符合教育政策.產學數量多,不代表他的能力高,相當程度的反証這位教師的教育品質低落.你都去搞產學了還有多少心思在教學與研究呢?

狀況二:為了通過評鑑,各校無不競相聘請具博士資格的師資,最好是公立大學任教資格,ok造成的狀況是什麼?一堆已退休的將近七十歲的老頭子頂著公立學校教授的光環到私立技專校院尋找第二春,而剛從國內外知名研究所畢業的博士,反倒失業,這些該退而不退的教師仗著老資格關係豐厚,到處占山圈地,不僅無心也無力於教學研究,更是使得師資無法更新與進步.

狀況三:為了滿足評鑑各項需求,各校無不傾力準備,但是人力呢?為了評鑑的各項指標,教學評量.學生輔導.研究發展.行政服務.產學合作,這些通通要老師做,造成的狀況是什麼?老師有一大堆填不完的報表資料,我個人的經驗是從開學到學期結束,幾乎每週都有各種會議以及報表,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在研究工作與教學準備上.

狀況四:為了教學評量成績要好,老師不敢當學生,怕學生在評鑑的時候說自己與學校壞話,若是你的授課班級成績不佳,教務處約談甚至你還要接受教學輔導,有的老師最乾脆,通通九十分打起,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學生有恃無恐,你不敢當我!一個堅守教育原則目標努力教學的老師,很可能評量成績上輸給通通九十分打起的鬼混老師,學生成績與教師評量成績擺在一起,學生給老師打分數,老師給學生打分數,大家好說話,一起混水摸魚,哪裡有什麼教育理想?被評鑑成劣等的這位教師,還得去填一大堆報表資料.我個人的經驗裡,一個因為出席率過低,被我當掉的學生,跑去狀告系主任,系主任透過系助理通知我,為了讓評鑑過關,建議我放水,這是什麼跟什麼啊,教育?有理想嗎?

狀況五:教師為了升等,必須努力研究,本是責無旁貸的事,但是在台灣這種濫體制以及一堆爛人執行下,產生什麼事呢?各種期刊學報翻翻看,一篇論文掛兩個人的名字,比比皆是,我還看過一篇四千字左右的論文掛了八個人的名字,如果是同領域的為何需要兩個人一起做研究?如果不是同領域的那就要看看這篇論文題目是不是跨學科研究,我也見過某些系,今年某位教師要升等,全系所有老師的論文通通掛這位要升等老師的名字.這種情形以理工與商管科系為最嚴重,近來人文學科也有這種趨向了,如果教師無法做研究工作就應該淘汰阿,但是在台灣,卻是可以以上種方式苟且偷生的繼續維持教職

狀況六:評鑑的公信力在哪裡?評鑑委員怎麼產生的?這些評鑑委員的知識能力水準夠資格評鑑別人嗎?有些評鑑委員僅是仗著關係良好,學術研究儘挑些簡單的題目做,而當上了評鑑委員,代表教育部四處去評鑑他校,姑且不論個人因素,評鑑本身的客觀性就是爭議,更遑論這些不夠格的評鑑委員,要來評鑑,至少也要是這個領域裡大家公推夠資格的人吧.儘找些阿貓阿狗如何能讓人心服?

狀況七:為了評鑑,各校卯足全力,動員老師學生,老師甚至被叫去上美姿美儀課程,我就被叫去上過課,從服裝怎麼穿, 握手鞠躬遞名片,如何微笑站姿坐姿等等等禮儀細節,老師變成服務生,學生成了小妹.本校光是為了準備這些評鑑委員的三餐茶點就要花不少錢,聽說某間技術學院,在評鑑委員座車抵達時,還命令學生幫忙洗車,讓評鑑委員離開時覺得這間學校"誠意"很夠,教育一定要搞的這麼表面這麼虛偽嗎?這樣的評鑑制度下我們是在教導學生如何作假嗎?

狀況八:在周燦徳時代大力的推動評鑑制度,不僅要評鑑學校行政更評鑑教師資格,某間學校因為企管系聘請了搞土木工程的博士而被評為三等,看似言之有理,但細看下來似乎也不那麼順理成章,在現今學科領域界線越來越模糊的時代,學文學史學的可能跟哲學有關,學哲學的也跟美術電影等領域有關,機械工程可能做的研究是化學,學航太工程的人可能任教於電子或者電機等相關科系,學土木工程的博士為何不能任教企管?如果他的研究與企業管理是相關的呢?何必要強加劃分呢用出身認定一切呢?尤其是人文學科與藝術學科,一個學文學或歷史學的甚至可能也是個劇本或者小說的創作者,憑什麼認定他們就不適任呢?

林清江死了,吳京死了,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前教育部長死掉,未死的教育部官員們,你們如何對得起百姓學子教師?在現行的體制之下你們對得起誰?用企業管理的方式,來評量教師教學績效.學校教育品質.不禁使我質疑,量化可以代表一切嗎?教育可以被量化嗎?教育可以用稱重量來論品質嗎?教育部諸公?你們對得起誰/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gth001&aid=155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