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嬸的大師演講筆記
2013/12/20 02:05:16瀏覽815|回應0|推薦0

對一個16歲之後就沒碰過物理課本的第一類組畢業生而言,要聽完一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演講,卻不覺得枯燥,應該不太容易。

今天楊大師的演講,顯然是他累積近十年在華人區對大學生、高中生演講的通俗版。聽完之後,覺得他在人生最後十幾年,開始傳達他在科學研究的態度、選擇,與機運,有大師的風範,也有平易近人的解讀。華人世界的科學家演講,他應該是首席了。

演講的題目是「我的學習與研究歷程」。台下的聽眾以大學生居多,但也有很多高中生,附近地區高中生來不少。文武百官出席就不在話下,但一些清華治學獨特而傳奇的老學者,也散坐在聽眾席,怕是學生認不出來。 

楊先生從他在北京念書開始。他用「北平」稱呼他少年時期居住地,就讀於崇德學校,這是所教會學校。在圖書館中看到英國科學家James Jeans寫的The Mysterious Universe,開啟了他對物理的興趣。中學只讀五年,他是於民國28年在昆明以同等學歷考進西南聯大化學系,但馬上轉至物理系。

在西南聯大時期,二位老師帶給他在物理上的啟蒙。第一位是吳大猷先生,開啟了楊在群論上的興趣。(此圖攝於1982年,楊先生60歲生日)

楊先生把一些敘事的內容都以繁體字做成簡報。這段是講吳先生啟蒙的淵源。

西南聯大另一位啟蒙師是王竹溪先生,開啟了他在統計力學上的興趣。

這張照片攝於1980年代,王先生赴美國拜訪時。

楊先生也介紹了西南聯大時最好的幾位同學。

西南聯大時期,楊振寧、黃昆與張守廉,就是最常討論物理問題的三劍客。這張照片是1992年周培源教授90歲生日時,門生故舊的聚會。黃昆留學英國後,於1951年回到北京,2005年去世,張守廉留學美國,改攻電機,於SUNY Stony Brook電機系退休,今年去世。

楊先生描述著三劍客討論物理寧可不睡的場景。

這個有編號的句子,就是他送給現場聽眾的忠告。

接著就講到他留學的時代。

他是從昆明坐飛機到印度,在印度等了數週,再搭乘美國運兵船從印度洋經紅海、蘇彝士運河,到美國東岸,前往芝加哥大學。

這是費米Enrico Fermi,義大利裔美國物理學家,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大師之一。費米偉大的地方,是他在實驗物理與理論物理的研究,都一樣優秀。

這位泰勒,Edward Teller,匈牙利移民美國的物理學家,世稱氫彈之父,也是楊振寧就讀芝加哥大學時的大師之一。

楊說,泰勒很不喜歡被稱為氫彈之父,但沒辦法,這個稱號跟了他一輩子。又說泰勒有很多新點子,有個笑話說,泰勒一天會有十個新見解,但是9.5個都是錯的,只有半個是對的,但說實話,如果一個人每天有半個對的新見解,就很好了。

楊先生對芝大時期的Colloquium很推崇,建議學生要多去聽聽。

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以二年半時間,取得博士學位。初開始他是想走實驗物理方面,但是他自覺做實驗手腳不靈光。因此轉念走理論物理,這時他產生興趣的題目大致有以下四個。

四個題目中,前兩個是統計力學,後兩個是群論。

這是楊先生1947年的研究筆記。

從這些筆記中,他體悟到:如果這個研究路徑是對的話,會越來越簡單。

他用這句話送給現場正困惑於該選擇什麼題目的研究生。

楊說,1948年春天,他原本想以實驗物理做論文主題的研究,結果遙遙無期。泰勒給了他一些題目,但泰勒喜歡用不同approxmation,較激進的方法去運算,但楊喜歡準確的研究方式,故不合他胃口。

所謂短文,是六頁的研究,泰勒請他加長,一週之後,楊加了二頁,泰勒仍嫌不足,最後楊加到11頁,就是他的博士論文了。

當他拿到博士學位,先留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中學同學、西南聯大學弟鄧稼先自普渡大學Purdue來找他,加上楊弟弟三人合租一屋,這是楊與鄧於芝加哥合影。

鄧稼先在1950年獲普渡物理博士後回到中國,被錢三強找去研究原子彈構造。1964年中國原子彈成功試爆,鄧稼先於1986年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於是1948至1949年間,他留校任教,1949前往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簡稱IAS)做研究,一待就是17年。

楊先生說,在IAS的十七年間,「是我一生做research最成功的時期」。IAS本身只有20多位教授,但每時期都有100多位訪問學者前來研究,領域包括:數學、物理、歷史、經濟。

IAS有很多舉世知名的科學家,第一任院長奧本海默,猶太裔物理學者,是1942年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實驗室主持人。

當然IAS最有名的科學家應該是愛因斯坦。楊先生說,他們到IAS時,愛因斯坦已經休了,但是每天還是會來辦公室待一下。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每天某個時候會出現在哪裡,於是1954年楊先生就帶著大兒子在該處等待愛因斯坦出現,並抓住機會合照一張。

對於IAS的自由研究風期,楊先生有這樣的歸納。

接著,他開始介紹,早在芝加哥大學物理博士班有興趣的研究的四個題目中,前三個題目都在後來他的研究生涯逐步做出成果。

這段我沒有拍全,看也不懂,就是天書。

這是他今天一直強調的態度。

繼續天書。

BNL是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位於紐約長島。(以下漏拍數張,總之就是Mills跟他合作了一篇論文)

這段我就在江才健先生所著<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中讀到很以印象的。

這張照片是楊與Mills唯一的合照,拍攝於1999年楊振寧自SUNY Stony Brook的退休餐會。當他們兩人合影後,楊的弟弟才告訴他:Mills已經檢查出罹患癌症第三期,在這張照片拍攝後三個月,就去世了。而Mills在與楊發表Yang-Mills理論後,再也沒以突出的研究成果,但楊先生認為他是位非常聰明的年輕人。

接著談到他拿到諾貝爾獎的主要研記,宇稱不守恆。(喔這五字是天書,我也不懂)

吳健雄先生(此為尊稱)是以實驗物理去證明宇稱不守恆的主要物理學者。

以上,仍是天書。

吳先生於1997年去世時,楊振寧寫下這幾段落,紀念她對於宇稱不守恆的實驗貢獻。

好的,這句話,我覺得是這場演講最精髓,之後的聽眾提問,也有數位對此衍生問題。

天書。

之後幾張我就不拍了。總之他的結論是:

接著就是聽眾提問時間。

印象較深的是一位高一生的問題。他聽了這場演講,覺得物理學家似乎數學都很好,他對物理很有興趣,但是數學成績不理想,請問物理學家一定也要數學很好嗎?

楊先稱讚這位學生問題很好。接著他形容,數學與物理好像是二個長在同枝上的樹葉子,基礎處有重覆之處,但規範與理論又不一樣。(這話很玄,我只是照抄)他還說:數學與物理的價值觀不太一樣,這要問上帝才有答案。

又有人問他:能在一個領域開始時,就進入這個領域,是很幸運的事。那請問21世紀有哪些領域值得期待呢?

他說:這我不能回答你。

不過也有另位聽眾提到楊先生的兩位弟子:張首晟(現Stanford大學物理教授)及趙午(Stanford大學加速器中心副主任),都選擇了非高能物理的領域,張選了凝態物理,趙選了加速器物理,都算是在此領域萌牙之時就投入,後來研究成果都非常傑出。

楊先生也舉了一例,在1970年代,他的Stony Brook化學系同事Paul Lauterbur,在還是助理教授時,就開始研究核磁共振(NMR)在醫學上的應用,後來成為磁共振造影(MRI)的發明人。如今MRI一年有幾十億人次的使用次數,而這位教授也於2003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此例來舉要自己開發新領域的創新精神,「你們年輕人的天線要放遠一點」。

最右邊的鄭董事長,很熱情的參與全日的活動。可惜副校長搶先卡到師母旁的位置,拍了許多張合照。

一定要有的比大姆指啦。

楊振寧這個演講題目,可在網路上找到更詳細的筆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5297-540480.html  

演講錄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dRoP_giuik 第一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oS8s1Kqbw 第二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aYrRwqeeY 第三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SVMiSbZGU 第四集

以上四段錄影是楊先生在香港浸信會大學的演講,比新竹這場內容又要詳細多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ilnoxworld&aid=10023596